現在可能不是考慮在澳大利亞上歷史和哲學類專業的最佳時機。
今天澳大利亞政府宣佈了重大教育改革計劃,其中引起最多爭議的就是它明顯的重理輕文傾向。
因為本地學生(除了自費生)的學費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提供的(根據學科不同,學生自己要交的比重也不同),所以政府的引導做法也十分簡單粗暴,直接就對政府認為對未來就業有幫助的專業進行大幅度增加學費支援,而對政府認為對未來就業沒什麼鳥用的專業進行大幅度削減學費支援。
下面是各專業在去除政府支援之後的每年學費的變化(自2021入學的新生開始,不影響現在已經入學的學生,數字均為澳元):
首先,可以明顯看到,過去的政策基本上是商科、法律、醫學一檔;資訊科技、工程一檔;人文大類一檔。分的不細,也就是推動你做決定的數字不夠鮮明。
其次,從中可以明顯看到,學費(學生出的部分)增加最多的專業分別是人文學科、社會和文化、傳媒、創意藝術(這個一般涵蓋了跟遊戲有關的數碼藝術、遊戲設計等),都漲了一倍不止(6804→ 14500,創意藝術略低)。
而學費減少最大的分別是:英語、教育、臨床心理學、語言、護理、數學、農業(最後兩個降幅最大,從接近9698→3700)。
其他有小幅降低的分別是資訊科技、工程、建築、健康、環境、醫藥科學、科學(9698→ 7400)。
跟醫療直接相關的幾個專業比如牙醫、醫科和獸醫則可笑的降了55塊錢,好像醫生們缺這點錢似的——更像是一種姿態。
其餘的商業和法律則都有30%的漲幅(11355→ 14500)。
下面是一些粗淺的感想:
政策出臺的背景顯然是新冠疫情影響下可以預見的國際留學生大幅度減少,並且將會衝擊短期內(三到四年)相關專業(從護理、教育到農業)的就業預備力量。因此,透過鼓勵本地學生投身這些專業,能緩解短期內的招聘短板。這也意味著,如果國際學生在近期要投身到這類專業裡,將會在畢業時面臨遠比現在更為激烈的競爭,因為本地畢業生比例會增加。
屬於上層建築的人文學科受到明顯的區別對待(因為相對來說就業難度大),因為一進一出,與支援力度最大的專業相比,每年超過10000澳元的學費差距,才能讓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候有非常大的動力改變。
那麼,是不是說國際留學生學了這些專業(反正對於留學生,學費也不會有變化),畢業後競爭力就強了呢,因為本地人學的少了?估計難,因為人文類的專業本來就是非常吃人文底子的老本,留學生和那些願意一年拿14500澳元,用真愛幹下來人文專業的本地學生相比,更是難上加難。
再者,如果整個澳大利亞的傾向是面向科技、工程、農業和基本民生類的職業(這類往往是內向型經濟支柱),對人文專業的就業總需求也會減少。
當然,政府的政策不會永遠不變,社會的需求也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變化。如果說這次教育改革會給未來十年的澳大利亞教育產業以及整個社會的就業結構產生影響的話,那麼,要思考的是十年後的需求趨勢變化。因為政策對社會的影響都是有滯後的,特別是教育這種慢熱型的,遞進式的影響。
比如,一個不負責任的推想就是,十到十五年後,澳洲反而會成為十分亟需人文專業人才的國家,因為過去十年之中本來打算讀人文的大學生都因為國家政策的引導,去讀了非人文專業。
所以,假如你在澳洲,小孩大概在十五年後在本地工作,你可能想的不是去推動他/她往工程這類方向發展,恰恰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往人文方向努力發展。
當然,實際上的情況很可能還是跟Space Force裡面那個主角(Mark Naird)一樣,爸爸回家再累,一聽說要輔導孩子做數學題,就來勁了。
多樣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