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兩天林依輪微博上曬出曬出一組小兒子與女友的照片,引起網友熱議。

他在微博中寫道:“

當父母的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們快樂幸福,早戀晚戀我們不給孩子下規矩。

幸運的是孩子不隱瞞、不隨便,雙方父母也都尊重和祝福”。

給予孩子這段青梅竹馬的戀情絕對的尊重與祝福。

這才是正確的對待孩子戀情的方式❤️充分尊重,並且有好的引導,讓他們學會愛,學會保護。一味打壓,只會適得其反。

早戀避免不了的,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怎麼保護自己,學會責任跟承擔。

青春懵懂,相互吸引。都是最真摯的情感。不知道為什麼學校和家長光堵不疏。

早戀,一直都是家庭,學校較為敏感的話題,社會文化也一直在“妖魔化”這個詞。

不少家長、校方緊張孩子的戀愛:一方面是害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一方面新聞上十多歲的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偷偷懷孕的新聞,不斷刺激著家長敏感的大腦神經。

很多家長信奉學習是孩子唯一該做的事,而學習路上的“攔路虎”一概抹殺。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早戀之後,會採取一些極端方式和侮辱性的語言去制止孩子。

但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會挫傷孩脆弱的自尊心,以後可能無法與異性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給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會伴隨Ta的一生。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上初中的女孩早戀被父母發現後,父母不讓孩子進家,讓孩子在雪中跪著。

在東北這樣寒冷的天氣中,女孩在雪中跪了整整3個小時。

很難想象這個孩子當時的心情是多麼絕望?

這樣極端處理的方式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身體,對心理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孩子不是一臺感情機器,關掉機器就能制止孩子的感情。

如果父母採取打壓的方式去制止孩子早戀,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僅影響學習,還會加劇親子間的矛盾,孩子也不會跟你真心談論。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當家長採取各種手段去阻擾戀情發展時,戀愛關係反而會更加牢固。

允許孩子們大大方方的交往,注意底線和原則,同時給與孩子健康的引導,反而不會有什麼問題。

孩子青春的記憶裡,不該只有枯燥的數學公式和英語單詞,還有青春期懵懵懂懂的美好回憶。

一位網友回憶起她的早戀經歷時說:

初戀發生在初二,初三一整年,兩個人為了能考上同一所重點,都拼了命的學習,終於在放榜那天美夢達成,雖然後來還是分手了,那段一起努力奮鬥的日子還是值得懷念,那可以說是人生中第一次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拼盡全力!

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情愫是很正常的現象。

一部分家長之所以會害怕孩子早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對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給予正確引導。

想起我們小時候上學時被要求好好讀書,老師和家長視早戀為洪水猛獸,嚴防死守,禁止和任何異性朋友來往密切。

這導致很多人步入社會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跟異性打交道。

當代中國社會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話:

“中學時禁止早戀,大學時還禁止早戀,但一畢業最好就找到完美物件,進入完美婚姻,生兩個孩子,穩穩當當地過一生。”

中國的父母,沒有意識到戀愛能力本質上也是一種人際交往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具體的戀愛實踐中發展,而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備的。

而中國老一輩的父母,大多是相親配對,直接越過戀愛階段,結婚生子。

現在的一些90後已經邁入30+的年齡,還處於單身狀態,有些人的戀愛經歷竟是空白。

很多未婚的80後,家中的父母也是操碎了心,安排一波又一波相親。

學生時代沒有戀愛的能力,長大後的戀愛的能力也不會自然生成。

知乎中有一個“如何看待早戀現象?”的話題,有一個高贊回答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不論什麼年紀,為了戀愛而戀愛,或是為了不戀愛而不戀愛,都是一件悲哀的事。

我們不能控制什麼時候會遇到心動的人,什麼時候會遇到相伴的人,可能在中學,可能在大學,可能遇到很多,也可能一個都不會遇到。

如果遇到了,能相識相伴,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比較喜歡的電影《初戀這件小事》。

電影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傳遞我們這樣一種資訊:

“孩子可以談戀愛,但要讓愛情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漂亮,每個方面都變得更出眾,那個人自然會自己回頭看你。

電影的結尾女主角感慨的說:“我想過了,學長他就像我生命中的靈感,他讓我瞭解愛的積極意義,他就像是讓我一直前進的動力,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家長們與其害怕早戀影響孩子學習,擔心孩子受傷害,不如去積極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戀愛觀,給與孩子正確的底線教育。

育兒沒有捷徑,與各位父母共勉!

14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北大教授:浮躁的時代,要給孩子怎樣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