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期末考試臨近,不少家長已經開始陷入焦慮,生怕孩子期末成績不理想,親戚朋友串門時自己臉上無光。

常爸有位老師讀者指出,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那些絕大部分沒考好的“差生”,成績不理想全是因為平時不努力。

我其實很能理解這位老師的說法。但常爸也意識到一個問題,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

那些“差生”是怎麼變成“不願意努力”的樣子的?

要相信天賦論?認為他們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

還是要怪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沒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對於這個話題,小馬君看了也有一肚子話要說。今天這篇“拯救‘差生’的行為指南”就由我倆合作完成,其實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差生”,相信各位聰明的爸爸媽媽們都能舉一反三,為己所用。

聯合作者 / 小馬君

“差生”絕不是“生來就差”

先來做個假設:如果你家娃不僅調皮搗蛋、不服管教,還無心學習、回回考試倒數第一,你會是什麼感想?

估計啊,不少家長都會頓覺晴天霹靂,發出“完了,這孩子沒救了”的感慨。

不過這個假設有一個特別的原型,而且這個幹啥啥不行的孩子,最後還逆襲成了哈佛教授(常爸OS:他就是哈佛教育學院的教授,在哈佛讀書的時候,我還聽過他的課,在ASU GSV大會上也聽過他的講座!)。

紀錄片《差生·成績優異的秘訣》中,就講述了這個叫Todd Rose的孩子的故事(這部片在B站上有,大家可以自行搜尋看完整版):

Todd打小就不是個讓父母省心的孩子,捉弄同學、搞惡作劇這些都是日常,以至於每次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父母的心頭就一緊。

種種不合群的舉動在Todd上初中時得到了證實——他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症。

由於成績一直墊底,Todd遭受了來自同學的霸凌和周圍人的嘲笑,他曾經在校車上被暴打,而司機竟然視若無睹。

在被眾人排斥和否定時,也只有父母相信他“可以”。

即便是最後因為成績太差被趕出高中,父母也從來沒有質疑過Todd的能力,反而不斷地給他加油打氣。

Todd高中輟學後,19歲就結婚生子了。剛開始兩年,基本上是靠救濟金生活,在外人眼裡是妥妥的loser!

但Todd的父母並沒有放棄他,依然鼓勵Todd去挑戰自己,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後來為了生計,Todd報名了一個誰都可以上的社群大學,但正是在這所社群大學,他發現了自己對教育的熱愛,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終考上了哈佛還留下任教。

這個當初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孩子,如今成為了人人敬仰的教育工作者。

在這個差生逆襲的故事裡,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Todd媽媽說的一句話: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努力用愛讓他確信自己是安全的,讓他知道家是一個安全的地方……

“差生”絕不是“生來就差”,也許他還沒摸到學習的門路,也許他天生就在某個方面是特殊的,也許他的天賦和志向就不在我們通俗意義上“學習”的領域上……

在學校,老師們要面對這麼多孩子,也許精力有限,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去理解每一個“差生”、去挖掘每一個“差生”的優點,但作為家長,如果我們自己都早早放棄了,該會有多可惜,孩子會有多絕望?

和孩子坦誠溝通,是一切的起點

面對差生的態度,無論是家長還是一部分老師,用“嗤之以鼻”這個詞,可能在中國應試教育的語境下,還挺準確的。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差生的“現身說法”:

在學校常被惡言惡語對待,考得好說是碰運氣,要麼就被懷疑作弊;

被諷刺說“雖然學習對你來說沒什麼用,但還是來聽聽吧,多拿一分是一分。”

(網上一個“差生”的回憶)

成績好壞,成了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而“差生”也因為處在班級“鄙視鏈”的底端,缺乏關注和尊重,所以:

反正沒人喜歡我,不如破罐子破摔咯。

教師Greg Brown在分享自己與學生相處的經歷時發現,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努力,那麼一定有什麼關鍵的資訊被遺漏,或者被學生刻意隱藏了。

很可能這些事情和學習本身沒有關係,也許是在學校以外的生活受挫了,也許有很多孩子就是不願意被人看到努力,又或者有一些經歷,讓孩子並不願意與你分享。

因此,與孩子搞好關係,讓他願意坦誠與你溝通,才是一切的起點。

很多人會對“差生”有誤解,以為他們很難交流,事實恰恰相反,雖然他們看起來玩世不恭,但其實內心比誰都脆弱,比誰都更渴望獲得溫暖和關注。

(續上:網上一個“差生”的回憶)

所以讓“差生”變好的前提,就是與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和信任,讓這些內心孤獨和脆弱的孩子願意把自己交付給你。

而那些面對“不及格”成績單,對孩子冷言冷語、非打即罵的家長們,就別指望孩子跟你傾訴了。

單向的負面情緒發洩,只是在給孩子施壓,並不能“疏通”你們之間的關係,和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態度。

與其總是埋怨孩子為什麼笨、為什麼不學習,倒不如坐下來傾聽他的心聲,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喜歡上你,是最直觀、最單純,也最好用的方法了。

所以一句話總結:要想讓我愛學習,先讓我愛上你。

別糾結考多少分,從“學習”本身下手,興趣最重要

中國有句老話,叫“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好像默認了學習就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情,這就相當於把學習放到了孩子的對立面,非常反人性:

誰願意吃苦啊?!

每天好吃好喝的不行嗎?!

為什麼非要去做“學習”這麼折磨人的事?!

如果一切以功利的“人上人”為目標,別說學習了,你幹什麼都是痛苦的,這對本就對學習沒什麼好感的差生,尤甚。

所以我們應該轉變一下思路,把學習從“吃苦說”,變成“樂趣說”。

學習不等於只是學考試那點兒東西,學習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哪怕是打遊戲練習上分,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只要孩子還有自己願意為之努力的興趣愛好,那他就不算是個“差生”,就不能稱為是“不愛學習的孩子”——也許他只是不愛學課本知識而已。

教師Allen說,他作為老師,曾經犯過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有一段時間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於如何讓學生考出好成績。他能感受到,那段時間他與這幫年輕人的關係非常緊張,自己的狀態也極其焦慮。

後來他才悟到,一個好的教育者,是不遺餘力地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習者。讓學習者真的體會到,學習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享受的,和成績沒有半毛錢關係。

與其糾結於考多少分、名次是不是從倒數第五進步到倒數第十,都不如讓孩子意識到:

自己只是不喜歡在學校裡學習,而並不是討厭學習本身。

正如Allen老師所言:“我永遠會為那些沒能在學校找到學習價值的年輕人,留一扇門。”

只要還有對學習本身的熱情在、有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在,孩子就總有能對“書本知識”感興趣的那天。

而我們做父母的,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可以提出建議、指明方向,但最終的選擇權和執行權還是要交給孩子自己。

畢竟教育於我們而言,重在引導,而不在於施壓。

父母和家庭,決定了孩子的“分數”

在《差生》這部紀錄片的最後,節目組調查了高考10年後的300名成年男女,詢問了他們現在的收入,以及對生活五大要素的滿意程度。

結果發現,過的最成功的20%的學生裡,無一例外是那些在學習時期就得到父母精神支援的人。

孩子考多考少,確實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可孩子的學習狀態和熱情,卻是父母、老師應該共同努力的點。

當孩子取得了好成績,請給他認可和擁抱,讓他真正享受學習成績帶來的快感,而不是一盆涼水澆上心頭;

當孩子考砸了的時候,別忘了激勵他,告訴他:“別怕,只要你努力了就沒有什麼遺憾。爸爸媽媽會永遠支援你,幫助你。”

在如今這個教育體系當中,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這就意味著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競爭中拔得頭籌,但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得到健康和快樂,得到父母的關愛。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用鼓勵和信任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只有當孩子擁有了愛的力量,自身才會更有力量,才會盡心竭力去學習,去努力。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一個誤解,以為孩子的分數完全是自身因素決定的,其實不然。

家庭氛圍、親子關係也是決定孩子“分數”的關鍵因素,這個分數不僅僅是體現在卷面上的成績,更包括孩子的社交能力、共情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寬度。

從此刻起,做一個會引導、會講愛的父母吧,別讓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紀,成為被成績困住的囚徒。

常爸說

“拯救差生”,不是隻責怪他“不努力”就行,這是一種責任的推卸,是成人在給自己找藉口,無益於孩子做出任何改變。

要接納一個不優秀的後進生很難,陪著孩子找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更難,但這也恰恰是父母和老師的一門需要花心思的功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看了很多育兒的文章,最後說到解決方案,都會歸結到“無條件的接納”、“愛”和“親子聯結”。這或許就是我們一直在找的靈丹妙藥,可是我們卻往往最忽視這些內在的因素,轉而向各種補習班、培訓機構等“外援”求助。

我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在新學期有所改變,花時間與孩子建立聯結,從他們有動機的事情出發,幫助他們共同尋找除了成績和名次以外,最本真的價值。

15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這群清北碩博團隊辦的創新高中,讓我看到了“逃離”內卷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