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每天寫一點#個人能力提升#《這樣讀書就夠了》#從“經驗”中有所得

透過昨天對“追問前因後果”“明確適用邊界”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學習並非只有讀書一種渠道。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過往經驗來學習呢?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的經驗根本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經驗越來越沒用了,事實並非如此!

教育學家戴維·庫伯(David Kolb)的經驗學習圈模型:學習的起點是人們的經驗(Experience),然後是對經驗進行反思(Reflection),再系統化和理論化反思的結果,也就是“理論化”(Theorization),最後是“行動”(Action)。按照這個經驗學習圈模型,我們可以借用便籤學習法實現這個學習過程。

第一步,寫A1便籤。寫下自己的問題,然後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和追問。如果你不知道具體該問什麼,就問前因後果、適用邊界。

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可鑑):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

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後(以觀後效):

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那是我期待的嗎?

果(自食其果):

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發生什麼?

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

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項?

用(使用條件):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麼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邊鼓):

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

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它們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要求:一定是自己親歷的問題,最好是比較緊迫或重要的問題,內容要簡短。

如果你發現A1便籤上的問題可能是有現成答案的,那麼最好的方法是在明確問題的本質後去查書或問人,而後再分析、整理問到的資訊,內化、應用讀來的知識,而不是去重新發明。

第二步,寫I便籤。透過追問,重述資訊,其實是為了澄清問題、理解問題、找到根源,重新定義問題。

第三步,寫A2便籤。規劃未來的行動(符合SMART原則)。要求:在A2便籤上儘可能寫出一個以上的行動方案,因為多個備選方案會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行動和結果的可能性。然後考量每個行動方案的現實性和成本收益,緊緊圍繞I便籤寫下的問題,最後根據“可控性”的要求鎖定具體行動。

第四步,檢驗反思。在行動中檢驗資訊,發現新問題,再次反思。

透過以上四步形成一個學習圈,如此迴圈,讓我們不斷地在經驗中學習,從而提升我們的學習力。

1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越是窮的人,越要讓子女從事這3類工作,未來財運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