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一檔綜藝節目中,黃奕的女兒鐺鐺想買瑞士軍刀。

鐺鐺的理由是因為別人有,所以自己想買。

黃奕聽到女兒的原因之後,嚴厲的批評到: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人家的東西是人家的,跟你有關係麼?為什麼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被媽媽一頓否定之後,鐺鐺默默的蜷縮在座椅上不出聲,黃奕望向窗外不再說話。

但是從孩子成長以及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失敗的對話,更是一次失敗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本身沒錯,錯就錯在,很多家長搞混了愛和教育。

先有愛再有教育,沒有愛的教育只會讓孩子逃離

大部分家長對黃奕的教育方法大加稱讚,那是因為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習慣於忽視孩子的感受。

家長們普遍認為,他們對孩子的愛,都包含在那一次次的教育中。

我如果不愛你,我管你幹什麼?

我如果不愛你,我懶得說你?

我如果不愛你,我早放手了?

正是因為作為父母我們愛孩子,我們才會去教育孩子,批評孩子,甚至責罵孩子。

這些做法本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的愛孩子可能沒有接收到。因為我們對孩子有多少愛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孩子說了算。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科恩說,教室的要素不在於老師教授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學到了什麼;家庭也是如此,不在於家長傳授了什麼資訊,重要的是孩子接受了什麼樣的資訊。

所以,當我們架著愛孩子的名義去批評他們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是那批評背後的尖酸刻薄、甚至冷嘲熱諷。

家庭教育中需要教導,更需要愛,如果非要給兩者排列順序,毫無疑問,愛是排在首位的,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的愛,我們的教導才更有效果。

而這個結論是經過科學實驗證實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黃奕批評女兒的時候,大部分家長把自己帶入到了黃奕家長的身份中,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批評孩子能夠聽進去多少。

家庭教育中忽視孩子的感受會讓教育結果大打折扣

我們教育孩子、批評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建議,更深層的,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價值觀。

只有孩子接受了我們的價值觀,他才更願意按照我們的方式來成長。

但是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情緒,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整合調節”,指一個孩子透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與追求,再加上對他無條件的愛,所形成的一種身份認同。

簡單來說,只有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的時候,我們的價值觀才能被孩子認可、接受,最大限度的內化成孩子的價值觀。

比如,我們相信教育的價值和努力的意義,希望孩子也能夠繼承這種觀念,那麼在孩子考了低分後,最好不要去罵他們,很多父母覺得去罵孩子,能夠最快的傳遞出自己的價值觀。

問題是,一旦我們開始責罵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或者感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這種教育的結果就開始遞減。

比如黃奕的女兒鐺鐺想要一把瑞士軍刀,黃奕只關注到了女兒看別人有的東西就想要,這種需求是不合理的。卻並沒有真正的去溝通,或許孩子只是為了加入同齡人的群體,獲得同齡人的友誼。

所以表面看來黃奕教育孩子並沒錯,但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恰恰忽視了孩子需求背後的情緒,讓教育的結果大打折扣。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的作者說:每個孩子的情緒背後都有一種語言,他需要理解尊重,需要父母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學會傾聽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為什麼傾聽有那麼大的魔力?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老闆交代了一件事必須當天完成,直到臨下班時老闆來找你,你才意識到自己忘記了這件事,正當你嘗試著向領導解釋的時候,領導大吼:我不想聽你解釋。

回家的路上因為鬱悶,你把這件事告訴了朋友,朋友嘗試著用了八種方式來安慰你。

①否定感受。這沒什麼,不值得你這麼鬱悶。你可能累了,才小題大做。

②講大道理。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④提問:“是什麼急事讓你把老闆交代的活都忘了?”“你不知道老闆會生氣嗎?”“下次可多長點心。”

⑤偏袒對方:“他是老闆,沒有天天這樣對你,都不錯了。”

⑥過分同情:“真實太可憐,太糟糕了。真是同情你”

⑦業餘心理醫生:你想過沒有,你這麼難過,是因為老闆在你生活中充當著父親的角色。他訓斥你,又把你帶回到了可怕的童年。

試過以上八種方法,我們就會發現,一個人在難過的時候,最討厭聽到的就是別人的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

這個過程同樣適用於和孩子溝通。

一旦遇到孩子的情緒,只有同理心才能讓孩子更願意進一步和我們交談。所以傾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傾聽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讓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孩子情緒背後的語言;也拉近了我們與孩子的心靈距離。

如何做到有效傾聽?《如何說孩子才肯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本書中給出了三個建議。

用全神貫注代替心不在焉。父母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看著孩子的眼睛來對話。用“嗯……”“哦……”“是這樣啊……”來代替提問或者建議。在說話的過程中,孩子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可以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需要做的是,隨時對孩子做出迴應,但不打斷孩子的思路。說出孩子的感受來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在孩子表達情緒的時候,習慣說“沒事、別哭了”,與其這樣否定孩子情緒,不如直接說出孩子的情緒。

“你很難過、你有點傷心”,肯定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

說到底,作為家長,我們想要孩子聽話,也需要方法和策略,才能讓說教更有用。而學會傾聽,就是我們尋找的技巧。

13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為什麼非洲人跑得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