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最近“北大弒母案”再次登上各大媒體熱搜榜!

悲劇已然發生,震驚!痛心!惋惜!但更值得我們反思,反思,再反思!

“悲劇就是把所有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 ——魯迅

吳謝宇從小喜愛鑽研,中考全校第一,高考透過北大自主招生成為北大學子,直至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進入全球前五十名,獎學金不斷,一路長紅,被同學譽為“學霸”、“學神”。

用吳謝宇一位老師的話評價:“他最大的缺點,就是似乎沒有缺點。”

而所有的美好在殺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穿透事件抽離出一個事實:完美的人生終會把自己逼上絕路,這是唯一的出路!作為父母,你也絕對脫不幹系!

完美主義家庭的“三缺一”,美輪美奐

根據吳謝宇媽媽(謝天琴)的同事回憶,別的老師都用舊教案,而謝老師每年都會準備新的,而同事們在辦公室聊八卦,她從不參與,但她人很溫和,不會大笑,是那種莞爾一笑的感覺。即使在吳謝宇父親去世後,公司和丈夫的同學給的慰問金也被婉拒,丈夫生前好友沈之說,“她有完美主義,有比較清高,但有時說話也很直接。”

有研究表明,完美主義遺傳給後代的機率在25%-40%,而父母的教養方式,性格特性也會影響孩子的完美主義傾向。

吳謝宇就是那個近乎完美的人,在同學眼中是“學霸”、“學神”、“籃板大神”,運動會上為了班級的榮譽特意去練長跑,贏了很多,僅有輸的一次,吳謝宇眼中就會泛起淚花。

在同學眼中,他所有事情都要很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過得也很壓抑。

與愛人和兒子不太一樣,吳謝宇的父親性格隨和,遇事都會跟你協調,“我們幾個人聚在一起,他是中間的紐帶”。沈之說。

正是因為父親的紐帶角色讓極致的完美主義合理存在,這樣“三缺一”的家庭結構看起來完美,但風險係數很高。

下面的事實也充分的印證了這一點。

完美與現實撕裂,每一步都是窮途

轉折點就是,吳父生病去世!

這讓完美的家庭結構鬆動,讓完美主義沒有了現實的支點,而撕裂也只是時間問題。

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父親不在了就沒有家的感覺”。

丈夫去世,作為妻子焦慮、恐懼那是在所難免的,為了彌合自己的安全感缺失,母親幾乎什麼事都不要吳謝宇操心,只讓他搞好學習,而這些情緒她默默的記在了日記上,她卻沒有注意到,兒子也很痛苦!

兩個人均活在吳父去世的陰影下,卻很少溝通交流情緒,這可能就是完美主義者面對一切的不服輸心態吧,即使已成既定事實。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吳母壓抑著痛楚婉拒公司和同學的慰問金,努力維持家庭的一切,以維持完美主義形象,她的心智處於被消耗的狀態,也無力去給予孩子正能量和扶正孩子的心理偏差。

而吳謝宇在堅定走著完美主義路線,但大學期間已略顯疲憊,深受心理問題困擾。

完美與現實的撕裂無法彌合,他每向前一步,都是窮途!

病態的完美主義,絕路也是出路

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說:“人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不完美!即使最明亮的行星也有這類黑斑。”

完美僅僅是個方向,或是期待,如果把完美當做自己的標準,可能獲得一時完美,但絕不可能一直成功,有一位哲人說過:“完美本是毒。”

而吳謝宇深受“毒害”!

他讀大一,獲得了北大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大二獲得了北大廖凱原獎學金;GRE成績幾乎滿分,可以申請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就讀。

他在國外的女友思思回憶到,吳每天都在美國時間八點發資訊彙報自己的生活,即使思思說了相信他,不用匯報,他依舊執著於此。

始終在外人面前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而這種完美卻馬上要遭受到現實的挑戰了,就是出國留學!家裡沒錢,他母親也不允許去借,他完美主義的唯一路徑受阻,沒有人及時幫他疏通的情況下,由此生恨。

他決定,用絕路賭出路。

在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看來,吳謝宇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因為對智商的過度自信,他可能也沒預料到自己殺人,騙錢,出國的預謀被阻。

病態的完美主義,絕路也是出路,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

完美主義的根源在哪裡

1、非黑即白教育思想

“這是好人,那是大壞蛋!”很多父母是這麼教孩子的,孩子也經常指責動畫片裡的人物這樣說。漸漸的孩子的就形成了好與壞,醜與美,黑與白的極端思維,考試只有第一名和壞學生之分,在他們的世界裡,要麼全有,要麼全無!心理學家阿瑟·帕克特的解釋更為形象,他指出:“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連續統一體上只存在兩極,他們無法意識到還有一箇中間地帶。”

而掙扎在非黑即白的完美主義中的人,有兩種結局,第一,失敗後極端的放大過失,常常自卑,自暴自棄;第二,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便開始逃避。

2、對“優越感”的追求

最初或是因為討好父母,或者沉浸在外人的誇讚中,他們沉浸於這樣的狀態,即使壓抑自己,也要強忍著在外人面前擠出笑容,只為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

心理研究發現,極力追求優越感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種成為“神”的需要,這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他們被包裹在讚美中,他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這會上癮的,但現實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這種“優越感”的癮,已經很難讓他們做回普通人。

3、家庭對完美主義的追求

你知道當孩子拿著成績單興高采烈的跑回家,對父母怎樣的期待呢?當孩子完成了一項自認為困難的任務,最想要的是什麼嗎?是認同!是肯定!每個孩子都需要自我來支撐,他們開始千方百計的討好父母,自己的神經緊繃,因為他們只要停下來,認同感隨即消失。

因為他們有一個信念:“只要我表現的好一些,父母就會愛我的!”而神經繃的越來越緊,直至斷裂,歌德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為自己開闢的道路,不被流言嚇倒,不被他人的觀點牽制。”但無疑,很多孩子卻深受其害。

4、學習的壓力大

很多孩子並非天生的完美主義者,而是由外部環境促成的,如面對老師的嚴厲要求,父母的成績要求,對名次的追求等等,都會促成孩子對學習“吹毛求疵”,他開始習慣的為自己樹立一個高標準,他們有兩種走向:第一,學習很優秀,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第二,由於達不到自己的要求,開始倦怠,一旦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線,便開始崩潰。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完美主義

季羨林也曾說:“每人個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都沒有,不完滿才是人生!”

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完美主義”呢?

首先,父母接納孩子,他才會接納自己。

很多父母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這已經成了教育孩子的理由和標準。前幾天接到了一個抑鬱孩子媽媽的諮詢,孩子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自己是個窩囊廢,割腕了好幾次,這位媽媽很困惑的說,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挺好的,並沒有像人家一樣打罵孩子,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位媽媽在孩子成績好的時候也沒有鼓勵,怕他驕傲,成績差的時候卻是各種糾錯,自己的生活被操控,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獲得認同和肯定,漸漸的價值感喪失了,變覺得自己能力差,自暴自棄。

父母一開始都沒有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孩子也不會接納自己,要麼優秀到極致,要麼自暴自棄。

其次,注重把控過程,或設定合理目標。

心理學認為,壓力成癮是一種病態,它和對學習的熱情有著根本的區別,熱情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而壓力成癮往往會將學習的熱情提前燃盡,所以父母引導孩子注重學習過程,至於結果就交給運氣,或者可以設定合理的目標。

托馬斯·庫蘭認為,“家長不應該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更不能把這種期望當作成功的標準。”當孩子因為達成目標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這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相反就會發現很多孩子開始沉迷於手機遊戲,其實本質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因為他們有深深的“無望感”。

最後,適當的認同和肯定孩子。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曾說:“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來比去陰影裡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體會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他們的內心就像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缺乏原本屬於一個孩子的生機和活力。”

而這種欣賞和肯定不是在孩子非常優秀的情況下才給的,是需要父母善於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即使成績沒有進步,但看到了孩子努力的付出。這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傳遞給孩子:“媽媽對你的愛是無條件的,無關成績!”第二,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增加自信心,擺脫自卑感。

讓-雅克·盧梭曾說:“孩子的破壞傾向較多,其原因也不在於他本質邪惡,而是因為建設性活動總是遲緩,而破壞活動則比較迅速。”孩子要在不完美中探索,總結經驗,而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把目光放在自身的優點上,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14歲女兒要和男朋友開房,我該怎麼辦?”別讓早戀變成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