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讀書的人,沒有經歷過背誦的痛苦的。上學期間,需要背誦的東西很多,古詩文、英語單詞,數理化公式,政史地。那些枯燥而難懂的文字,需要你費盡心力去用心地記憶。而因為背誦的不熟練,被老師懲罰的記憶,恐怕許多人都能說一稻籮吧。
近日,江蘇理工一名大三學生王建明倒背《出師表》的影片衝上了熱搜,引發了眾網友的熱議。《出師表》那麼長,順背起來都有些困難,他竟然能倒背如流,這項技藝確實讓人絕倒。一個人倒背課文,真的需要把課文理解得深透,否則倒背絕無可能。
能倒背書籍的名人歷史上有很多,司馬遷能把《詩經》145首倒背如流,南北朝時期的第一譜學名家賈淵能把所有士族的家譜倒背如流,而最出名的要數蘇軾,他能把80萬字的《漢書》倒背如流……這些都以自己的勤奮和學識,成就了一世英名。
但是,他們的倒背和王同學不能相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司馬遷等人,他們的倒背如流是從一本書的最後一篇開始背起,而不是從每一篇的最後一個字倒數著往前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建明背誦的難度更大,因為它是從最後一個字往前背的。
從最後一個字往前背,不能理解,枯燥而沒有順序,背誦起來往往會更加難。那麼,王建明是怎樣克服這樣的困難的呢?我們以最後一段來說明: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那麼,倒過來背就是“言所知不,零涕表臨,離遠當今……”這晦澀難懂的文字,誰看了都發麻吧?他是怎麼來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首先,他給課文重新進行了斷句。文章的最後一段,他把它斷成了“激感恩,受,勝不臣,詔遺帝,先追聲,言雅,納查……”原句中的深和察被他替換為了聲和查來方便理解。
其次,自己重新給它配上譯文:“特別激動地感恩,這種感受勝過不當臣子的人,平反死去的先帝,首先要追溯到他的名聲,宣傳他的言談文雅,容納其他人的檢查……”
這樣的一番神操作下來,我想換成另外的人,恐怕用不了多少時間也能倒背如流吧。
這樣來折騰一篇古典名篇有多大的價值呢?除了能引起眾人的關注,娛樂一下,除此之外,沒有了多少實際價值。看著王同學,我忽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他因為自己會回字的四種寫法而到處炫耀。而回字的四種寫法,能有多少的價值呢?恐怕滿足一點自己的虛榮心,恐怕是一點價值都沒有吧。王同學折騰《出師表》應該是如此相類吧。
其實,大學生有那個時間,還不如應該沉下心來,多鑽研一點學問。如果真有那個時間,不妨學學司馬遷等人背背經典名著,加大自己的歷史深度,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這才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