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導讀:高考改革後,語文分數提高,難度加大,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習,想臨時抱佛腳,已經行不通了。大語文時代之下,閱讀是拔高成績的關鍵。

兒子最近一次語文成績92分,當我仔細瀏覽一遍,竟然發現有20分的題,是課外閱讀,以前的試卷只有10分,或者附加題是課外內容。這實在是讓我感到吃驚!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課外題目沒有扣分,而是基礎知識和作文丟了8分。這張試卷也傳遞給我一個資訊:語文改革已經滲透到小學階段了,閱讀量和閱讀理解能力,必將會是區分成績優劣的關鍵。

2019高考語文

我急於知道考試情況和現在的語文教學,第二天放學時,我和老師聊了起來:

"老師,這次考試孩子的成績,在班級裡屬於什麼水平?"我這麼問,是想知道班級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大概水平。

老師說:"還行,屬於前20%那一波里面的吧。"

我繼續追問:"這次試卷我發現有20分的課外閱讀,這個比例不算小,課外知識已經出現在小學試卷了麼?我知道高考語文改革,這已經滲透到小學了麼?"我略帶焦急地問。

老師看著我說:"這次考試的確有難度,語文需要長期積累,我在課堂上經常讓孩子劃出好詞好句,回家抄寫,家長在家也要讓孩子多看書,課外閱讀會讓學生之間拉開距離。"

2019高考語文

我想獲得的資訊,老師已經告訴我了,就是說,在高考語文改革之下,閱讀理解、課外內容的考核已經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抓起了。這是個"真功夫",不是臨時抱佛腳能解決的問題,好在妻子從兒子一歲左右就開始做親子閱讀,前期已經閱讀了近千本各種圖書。但是未來,對於閱讀要更有意識的積累和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第一,孩子上學之後的閱讀與幼兒時期不同:幼兒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情商、建立基本認知、開發腦力、塑造習慣等;上學後的閱讀是為了積累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概括總結能力、描述人、事、物的能力以及高年級議論文寫作的能力。

第二,閱讀不是看書,看過一遍就算,而是要帶著目的,帶著問題的讀。應該達到每讀完一本書,就能有相應的收穫。語文會成為未來最考驗日常積累的學科,而日常的閱讀積累也最容易在語文考試上拉開成績。

前段時間參加贈書活動,得到了一本《閱讀的7項核心技能》這本書。大概瀏覽一遍後,發現這本書是真的不錯,詳細地說明讀書怎麼讀,用什麼方法讀。我想將書中的重點部分分享給你:

第一,構建感官影象。善於閱讀的人,在閱讀時,會在大腦中構建出多種多樣的視、聽覺感受。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加對於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舉個例子:初中背政治題,因為認知水平不夠,題目晦澀難懂,只是機械記憶,效果很差;一首流行歌曲,如果我們自己喜歡,很快就可以學會。道理很簡單:背題是機械記憶,學歌曲不僅有語言還有旋律,是在用全腦來進行學習,效率自然會高。

第二,運用背景知識。即:多思考,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對閱讀內容理解、消化,之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這叫做認知同化,或知識學習的同化。同化與順應是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來的,同化是用原有知識學習新知識,順應則是改變原有知識接受新知識。無論孩子在閱讀中採取哪種方法,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肯定會有所得。

舉個例子:孩子認識了麻雀、喜鵲,知道這是鳥類,後來又看見了燕子,也認為這是鳥,這就是同化;孩子知道了哺乳動物的概念,有一天有人告訴他:鯨魚也是哺乳動物,孩子無法接受:"在水裡的,叫鯨魚,那不就是魚麼?",當講解清楚後,孩子改變了對於哺乳動物的概念,接受了鯨魚是哺乳動物的事實,這就是順應。

第三,提出問題。一個好的閱讀者,應該敢於對於閱讀內容提出疑問和質疑,並聚焦於重要資訊,有利於思考和加深理解內容。

第四,推斷。根據已有知識結合閱讀內容,大膽預測,得出結論,加深對於內容的理解。

第五,篩選資訊。善於閱讀的人,在讀完故事後,能描述故事梗概(複述故事的能力,應該在幼兒期培養並發展出來),或能總結出議論文、說明文、敘事文的中心思想、論點、論據等。

第六,整合資訊。善於對全文或全書把控,結合作者提供的各種資訊來理解,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記憶。

舉個例子:在我們觀看懸疑片時,需要聚精會神,有時導演會採用插敘、倒敘的手法,就更需要我們自己將前後內容結合來理解影片內容。這和閱讀中整合資訊是一個道理。

第七,查漏補缺。在閱讀時,將有意思的、不確定的詞、句、段,透過筆記、重讀、查證等方式記憶,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書籍,書中提到的各種方法,以及詳細描述,我不能一一展示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搜尋購買。

結語:閱讀是人一生都應該進行的學習活動,掌握閱讀技能,提高讀書效率,是提升語文成績的不二法寶。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12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教育懲戒有了合法性,也有了依法而為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