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法國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的處女作《放牛班的春天》上映,一時間震驚影壇,故事中一位禿頂老頭用音樂和愛感懷著“池塘之底”的頑劣兒童,講述著愛與救贖的故事,老師用智慧和尊重給予孩子們自由和尊嚴,教會他們平等與自由。其中涉及到的教育思想具有極高的啟發作用,成為一部非常經典的教育類電影。
01、教育中的成長是雙向的,需要將心比心的平等對待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集中在道德和學業,但老師不是萬能的,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需要成長,這種成長不僅對學生非常重要,對於老師也具有深遠的意義,畢竟老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池塘之地”其實是一個打工子弟學校,家長們沒有時間管孩子,就將孩子們寄存在這裡,大部分孩子的家境普通,年齡差異很大,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十分調皮。這種調皮在校長嚴重是一種折磨,因此採用的方式就是高壓政策,凡是違反規定者都要接受嚴厲的懲罰,由此讓孩子們自由天真的性格受到壓抑,孩子們只得用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對傳統的權威發起挑戰。
馬修老師在尋找生命意義的途中來到池塘之底,他不僅不反感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問題少年,反而願意與他們促膝交談,孩子們也在馬修到來之後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改變。當學生們傷害了神父,馬修沒有去告發,而是給予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由他來照顧受傷的神父。在看到學生嘲弄自己的漫畫時,他採用同樣的方式在黑板上對學生的肖像進行塗鴉。
這些方式都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平等對待方式,馬修老師的做法與校長的高壓政策截然不同,但效果卻事半功倍,收穫了學生們的信任。馬修的成長在於對音樂的領悟。音樂作為他的興趣愛好,一直無用武之地,直到他發現了每個學生身上的天賦,他組成了一隻合唱隊,完成了他的音樂夢想,也讓孩子們認識到真誠的寶貴。學生們的行為從最開始的喧鬧無序變得井井有條,按部就班,這歸功於馬修老師的坦誠與善良,雖然老師在經驗學識上強於學生,但從學生身上仍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與朝氣,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老師的作用就是發掘這些優點。
02、教育就是用一顆心感化另一顆心,即使是懲罰也具有藝術性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尊重他們身上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才能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瞭解他們的需求,並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世界上沒有同一片樹葉,問題孩子的問題也不是相同的,他們出現問題的成因也相差很大。
比如佩皮洛,父母雙亡,膽小怯懦,少言寡語,但內心卻渴望得到關懷和愛;孟丹,報復心強,滿嘴謊言,不願屈服和妥協,因為他的一切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莫杭治,長相英俊,充滿才華,卻不願接受教育,單親家庭讓他感到無助和自卑,所以他抗拒老師,抗拒音樂。
馬修老師對於每個學生的方式都不相同,對待佩皮洛,馬修老師會一直陪伴他,彌補他喪失雙親帶來的精神痛苦;對待孟丹,馬修老師絲毫不妥協不退讓,他嚴厲訓斥,語氣強硬,讓他有所顧慮,不敢放肆。面對校長的欺壓時,馬修卻能站在學生的立場與校長為敵,將校長壓在辦公桌上。這種行為本身就非常叛逆,雖然沒有挽救回孟丹,但在他被押上警車的時候,他回眸的笑容說明他對馬修的認可,他願意相信馬修的善良。對待莫杭治,他故意不讓他參加合唱,利用競爭心態啟發他對音樂的熱愛,化解了他心中對馬修的敵意和攻擊。
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無私的愛。馬修老師用自己的真心不斷感懷著一顆又一顆迷失的心靈,他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他之所以應該被懲罰,不是由於他們犯了過錯,而是使他們日後不再犯錯”。老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根源,而不是單純的用體罰這樣單一的模式來懲罰錯誤。懲罰應該是別具一格有創造性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馬修對待學生犯錯會採用自己的方式,最後總會出其不意地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觸動。
03、陪伴和引導是教育的關鍵,音樂教育只是手段
孩子成長中會有很多老師,父母、親人、朋友等,這些老師的陪伴本身就有教育的含義,陪伴能夠讓孩子們不感到孤獨,陪伴是與孩子建立“同盟關係”的關鍵,在陪伴的同時進行引導和啟發,這樣才能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缺點,鼓勵優點,批評缺點,讓學生們認識到錯誤有可能帶來的結果。當馬修發現學生們喜歡唱歌時,他成立了合唱團,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特長,音樂是開啟心靈窗戶的鑰匙,也是激發情感流動的手段,引導學生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馬修老師任命不會唱的貝比諾擔任合唱團團長助理,讓五音不全的郭和頒擔任樂譜架子的職位,不能因為有些學生不擅長某些活動而貶低他們的價值,只要位置合適,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最終,這些孩子的才能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就像他們的唱的歌詞“夏日的曙光,讓夢想成真”,馬修老師為他們的春天帶來了溫暖的色彩。
當馬修老師離開學校,一架架紙飛機從空中飄落,上面寫滿了學生們的祝福,音樂響起“中飛舞的風箏,請你別停下,飛往大海,飄向高空,一個孩子在望著你哦,在暴風雨中,你高揚著翅膀,別忘了回來,回到我身邊”。這是孩子們對恩師的感懷,馬修老師讓他們發現了自我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成為對愛最好的詮釋。
《放牛班的春天》以平實的電影語言講述了音樂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用一句話可以概括“愛,點亮他們的生命,讓他們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藍天!教育沒了愛,就是無水的池,乾涸而空洞”。愛對於每個人都同等重要,用愛可以驅除學生心中的陰霾,也可以拯救一顆顆迷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