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在校表現優異,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但回到家後卻“人設崩塌”,直接露餡兒。針對孩子在校、在家“表現不一”,很多家長表示不解與困惑。
在沒跟父母溝通之前,單方面觀察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覺得各方面都不錯;一旦接觸了他們的父母以後,就會發現原來孩子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孩子父母心中的苦楚遠比你想象得要多。
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出現在一個孩子身上?採訪中,班主任們分析了導致“兩面派”的原因,且成因不同,型別則不同。
壹 過分追求 “完美主義者”型 “完美主義”至上的孩子,他們往往是聰明的一類孩子,了解學校和自身家庭存在雙重標準。於是,選擇在學校竭盡全力維護自己“完美形象”,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努力團結同學……而在家選擇適當放鬆。畢竟能力雖強也有疲憊、到達極限的時候,這時家庭或高或低等不同程度的要求,反倒成了庇護的“安全港”。
家校評價標準不一致
“完美主義”至上的孩子究竟面對的是什麼雙重標準呢?
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班主任杜薇表示:“學校教育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老師要求到位,認真負責,獎懲分明,激發了孩子積極向上、追求優秀的潛質。如果回到家裡,面對的是父母教育不一致,隔輩人偏袒,或疏於陪伴、指點,孩子較疏離,而家長一時想管教時,沒有了情感基礎,勢必會出現孩子在家長面前是與學校判若兩人的狀態。”
“另一方面,學校、老師與家庭的管理和評價存在差異還表現在,比如在學校做好了,老師會表揚;在家做好了,家長還不滿意,導致學生在學校更容易有成就感。因此,發生表現反差。”北京市黃城根小學教師張昊說道。
貳 隨境應變的“本能體” 對於善於根據環境做調整的孩子,學校的環境讓他們會有些緊張、在意,不太完全暴露自身的缺點,而在家不用顧及其他老師、同學的想法,本能上就自然放鬆、甚至會呈現懶惰、貪玩等現象。
環境轉變導致角色的轉換
“孩子們在學校裡是學生,學習各科學業,聽老師的話,和同學們友好相處,他們儘可能在努力做好學生。”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班主任杜薇告訴記者,“孩子回到家裡,隨著從外部環境到內部環境的轉換,勢必有放鬆、釋放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呼喚。所以他放鬆了自己,切換成和學校不同的學習態度與處事模式,這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同樣,張昊老師也提出:“一般而言,學校是大環境,家庭是小環境,學生在家裡受關注容易而獲得學校關注難,為了在學校獲得相同的關注,隱藏自己懶惰,去適應學校要求,表現出好的一面,而選擇在家暴露真實的一面。”
不僅如此,張昊老師認為,環境變化也會導致地位發生變化,部分學生在家庭中處於強者地位或中心地位,而在學校中自己扮演弱者或邊緣地位,表現為崇拜老師、埋怨父母,這種身份不同也會導致行為不同,致使家校表現形成反差。
叄 無計可施的“叛逆型” “雖然想在家也表現好,可是就是做不到。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放棄。”這是這一類“兩面派”孩子的心聲。他們的父母往往是“焦慮型”“碎碎念式”“填鴨式”等。
強壓式家教後的反彈
“我不止一次聽到過這樣的講述,孩子回到家裡,有多種多樣的課外學習。”杜薇老師反映,“通常是完成了學校的作業,還有大大多於學校作業的家庭學習任務在等著她,所以孩子磨蹭,牴觸,情緒對立。”
就像《小歡喜》中,學霸“英子”媽屬於典型的“焦慮型”,回家後的英子總要面對各種媽媽出的試卷、佈置的作業。越是要求高,孩子越容易承受不住高壓而徹底崩潰。現實中,孩子面對著每天不絕於耳的“緊箍咒”,會故意拖延,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鮑琰提醒,“這樣的孩子家長就需要時反省,自己到底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怎樣的心理空間,需要採取哪些措施讓這個空間更舒服。”
教師支招
用平衡 “三不同”來弱化兩面性
鮑琰(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孕育“兩面”孩子的家校這兩方水土,可能在三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約束力不同。校紀班規,獎懲措施,孩子在學校有明確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榜樣,加上老師時刻關注,孩子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自己的行為後果是什麼。在家裡如果缺乏一以貫之的行為標準,則可能導致依賴外在約束的孩子懶散和懈怠。
第二、成就感不同。在學校,“好孩子”常常會得到表揚,肯定和鼓勵,因此他們會感到快樂,自豪,有成就感,自我效能感提高。這些正向感受會促進孩子繼續保持良好行為。在家裡,家長往往關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常常受到批評,指責,埋怨。這些負向感受會導致孩子逆反,不合作,自暴自棄。
第三、需求度不同。隨著孩子社會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需要被同伴接納,肯定,讚許甚至崇拜。在學校成為模範生受到老師表揚是受到同伴認可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在家中,和孩子們比較的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來自同伴的“碾壓”可能會漸漸摧毀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在家裡表現出和學校截然不同的兩面。
因此,如果在家中能夠有準則,多讚揚,不比較,家校環境儘可能趨同,也許會減少孩子“兩面派”的現象。
換位思考 走進孩子內心
杜薇(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語文教師、班主任):對於孩子的“兩面派”現象,作為家長需要真正靜下心來,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長過程,換位思考,體會他們的感受,安排課外學習要適度,如果真是為孩子成長好,要求一定這樣做的,也儘量努力使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另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好榜樣,敬老愛幼,積極向上地對待工作生活,孩子會耳濡目染,受到感染。還可與學校班主任老師及時溝通,您發現的孩子在家中的壞習慣、不好的表現,作為關愛孩子的老師,一定會重視、關注,並通過學校教育活動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