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不想上英語補習班了,老師講的我聽不懂。現在我們學的都是初中的課,我到初中再學不是一樣嗎?現在學有什麼用呢?”
看著兒子為了上補習班、沒休過一個星期天,小小年紀每天東奔西走、疲於奔命、一片茫然、惶然無助、淚眼婆娑的臉,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是啊,學不學呢?繼續學,孩子會繼續這樣迷惑下去,也許只是為了父母,當個任務去完成下去;也許只是聽命於人地、無可奈何地重複著。就這樣毫無興趣地、機械刻板地煎熬下去,也不知道要堅持到哪天為止,就這樣被殘忍地剝奪了本應該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的美好時光。
不學呢?別的孩子都在學,咱不學,能行嗎?除非咱家的孩子是天才。否則,到時候人家可不管你學沒學過什麼英語,上沒上過補習班。對不起,無論是誰,考場上見。試卷說明長短,分數決定高低。槍聲一響,萬箭齊發。結果很有可能是一分之差,就是天壤之別。試問,哪個父母敢冒這個風險,又願意冒這樣的風險呢?
可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就這樣把兒子押上刑場,付出這樣巨大的代價,去學這樣一個考完試以後也許這輩子再也用不上的東西,去做這樣一件看似極其重要、說起來甚至關乎國家命運、民族興亡、國民素質、對外開放的重大事件,實則對一個孩子來講是勞民傷財、不知其所、不得其法、不值幾文的事情,我也真的是心有不甘。
難道,不學英語,孩子就成不了才了嗎?還是不學英語,孩子就考不了高分,考不了高分,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成不了才呢?
是不學英語,孩子就出不了國,出不了國,就成不了才呢?還是不學英語,孩子就看不懂外語,看不懂外語,孩子就成不了才呢?怎麼說都牽強得可以,怎麼說都有點不倫不類。
我也真有點搞不懂了,學不學英語真的很重要嗎? 英語既然是一種語言,自然就和所有的語言一樣,不過是一種交流工具,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它的這種本質。
老子、孔子不懂什麼英語,照樣成為一代宗師,現在有的人英語學過了八十級也不見得就一定會成什麼大氣候。因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一個人懂不懂英語,而是這個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裡到底有沒有真正有用的東西。
英國小孩子還沒上學英語就說得呱呱叫,同樣,我們的孩子沒上學,漢語也比他們說的好得不得了。可你能便據此斷定他們今後一定會怎樣嗎?笑談!這不是明顯的本末倒置嗎?
能不能說一種語言取決於人的嘴巴,只要不是聾啞人,誰都會說話,誰都能說出話來。但為什麼說、說什麼、怎麼說、說的怎麼樣,卻跟嘴巴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這些統統取決於這個人的頭腦。
所以,學會了一門外語不過是掌握了一種工具,頂多算添置了一個硬體。如果不是單純的當工具使用它,這個硬體好不好使主要取決於相應的軟體。如果軟體跟不上,硬體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
這就好比你的口袋裡多了一發子彈,但你千萬別忘了子彈的作用需要用槍來發射才能產生。如果你的槍有問題,再多的子彈又有何用?
就像現代許多人熱衷於考證一樣,總以為多了幾個證書就多了幾分資本,就多了一點實力。教材買了一本又一本,學習班上了一個又一個,考場趕了一場又一場。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分不清東西南北,不知道所忙為何。
當然,如果真是專業所需,缺一不可,考一下也是應當。問題是如今很多趕考族根本還沒有弄清自己準備乾點什麼,能幹什麼,就來個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似乎只為了多一份沒有來由的安全感,多一個所謂的發展籌碼,就頭腦發熱,倉促提槍,盲目上陣,胡亂射擊。結果考來考去,付出甚巨,所得甚少,最後真正能用得上的沒有幾個。
不管英語考過了多少級,可能還是個不會說的啞巴英語,不知道有什麼用,也不知道準備幹什麼用。徒然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精力和財力。
學歷不等於能力,文憑不等於水平;資歷不等於資本,座位不等於作為;職稱不等於稱職,職業不等於事業。資格不等於薪酬,證書不等於飯碗。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僅憑一紙文憑、一本證書就能混日子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是市場經濟、商品社會,商家不養閒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到啥時候都得憑本事吃飯,靠能力賺錢。同樣的工作,人家只會用會幹的文盲,也不會用只會說的博士。
自己創業更是如此。一個人要想一輩子到哪都有飯吃,不是看你口袋裡有多少證書,而是看你腦袋裡有多少東西。
其實,對一個人來講最重要的,也是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更注重的是這個人的軟實力,也就是跟這些證書相匹配的能力和水平,是那些花花綠綠的證書後面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可以叫專業素養,也可以叫綜合素質。
這絕不是考幾個證書就能解決的問題。它也許需要一個人付出畢生的努力。因為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不斷更新、不斷成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過程。
譬如,大道的領悟、規律的探尋、胸懷的開闊、眼界的拓展、思辨的睿智、選擇的智慧、心態的調整、情緒的掌控、人生的感悟、內心的堅守,知識的豐富、技術的提高、經驗的積累,
還有情商的提升、形勢的分析、趨勢的把握、研判的機敏、決斷的膽魄、制衡的手段、溝通的方法、協調的本領、心境的打磨、意志的增進、領導的藝術、人格的魅力、學習的速度、適應的能力等等。
這些都遠遠不是一本薄薄的證書所能涵蓋和給予的。所以,歸根結底,如果是條龍學了英語會如虎添翼,如果是條蟲學了英語也只能吃泥。不過,是成為一條不懂英語的龍還是當一隻會說英語的蟲並非天生,而是由你自己說了算。
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學不學英語的問題,而是你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為了達到這些怎樣去做?也就是你自己的個人成長問題。
只有你自己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你今天的一切都是來自你昨天的選擇。沒有誰是天生的、命中註定的成功者。你可以不成功,但絕不能不成長。只要你每天都在成長,那你就每天都在成功。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量變的結果就是質變,小成功的積累就是大成功,最後的輝煌自然是水到渠成。
所以,孩子,你當然可以不學英語,甚至一切你不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不學。但是,你現在還小,還沒有體會到社會競爭的殘酷。
我們何嘗不想讓你盡情地享受童年的歡樂?可是孩子,你總有一天會長大,你不可能玩一輩子。我們最怕的是如果你現在一味地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里面,而將來卻不得不一輩子幹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
父母真的不想讓你“輸”在起跑線上。這就像一場不知道結果的賭博,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量地創造條件,不斷地往上增加籌碼。至於這些東西對最後的結果有沒有用,還得取決於你自己。
天賦是最好的嚮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做什麼事情,有天賦、有興趣會事半功倍;沒天賦、沒興趣只能事倍功半。所以,父母當然希望你能幹自己有天賦、有興趣的事。
可是,你要問自己的是你真正有天賦、有興趣的東西是什麼?如果你能找到它,你還要問一問自己的態度,你只是想玩玩而已,還是把它作為一生奮鬥的方向?你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還是準備付出最大的努力?
如果你喜歡圍棋、喜歡唱歌、喜歡游泳、喜歡打遊戲------喜歡什麼都可以,喜歡什麼都可以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問題的重點並不是你喜歡什麼,而是你真正能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你喜歡籃球你有沒有決心成為喬丹?如果你喜歡檯球有沒的決心成為小丁?如果你喜歡游泳有沒有決心成為菲爾普斯?如果你喜歡鋼琴有沒有決心成為朗朗。
要知道,興趣有時也是可以培養的。朗朗不也是小時候被爸爸逼著一邊哭一邊練琴然後逐漸喜歡上鋼琴,從被迫到自覺到主動到投入到執著到痴迷的嗎?
如果沒有當初的爸爸的被逼無奈,不會有今日成功的朗朗;如果沒有後來他自己的執著和痴迷,同樣也沒有日後的造就和輝煌。所以,無論什麼事業,永遠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學會一件事很簡單,學透很難,學精更難,想要超越前人突破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更是難上加難。正因為難,很多人選擇了放棄,所以成功者很少。
我想要說的是,雖然最後你也可能並沒有做到那樣成功,但你首先要有這樣的想法,首先要選好你自己的目標,首先要做對事情,首先要向那個方向努力。是的,比爾蓋茨是大學都沒有畢業,但你不能忘了,問題的關鍵不是念沒念完大學,而是能不能成為比爾蓋茨。如果你只是看到這一點,就說我也不用上大學了,那你就有點過於盲目了。
因為,對比爾蓋茨來講沒上完大學也許是一種幸運,但對你來說也許就是一場災難。如果你沒有自己的非凡的獨到之處,你又憑什麼和成千上萬的起點比你高得多的人競爭呢?
樹上的小鳥不需要辛苦的勞作,大自然照樣能夠養活它。但你也別忘了還有一句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啊。何況人畢竟不是一隻小鳥。就算有時人非常向往能成為一隻小鳥,但真是到了那一天,不是照樣需要時刻防備獵人的槍口嗎?
孩子,如果你不想上山,沒有人能揹你上去。人生的路還很長,每一天都需要你真實地去面對。父母不可能跟著你一輩子,如果真的需要那樣,那不僅是你的不幸,也是我們的失敗。
當然,不管怎樣,父母都會一如既往地喜歡你、愛護你、支援你、幫助你。身體的成長是點點滴滴,心智的成長是一日千里。
如果你能夠透過不斷地學習、理解、領悟、實踐之後,自己明白這些道理,珍惜現在而感恩生活,活在當下而心向未來,腳踩大地而仰望星空,歷經磨難而堅忍不撥,遭遇困苦而樂在其中;
如果你能夠找準自己的方向,透過自己的努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並在其中享受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樂趣,透過它們體味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滋味、生命的意義和成長的快樂,從而對這一切有了自己真正的理解和體悟。
那麼,無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本身就是一種真正的成功、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價值的體現。你說,還有什麼能比這讓爸爸媽媽更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