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說是全世界共同的話題。
在中國,無數家庭傾盡所有將孩子送進名校,參加各類補習班,甚至出國留學,目的就是為了不至於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究竟怎樣的教育模式,才是真的對孩子有益的呢?
當我們有機會看他國的課堂,看他國的教學理念,在感受到不同的同時,更應該反觀我們自己的教育。
今天分享的是——芬蘭。
巧媚老師: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環境,更好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裡面提及的“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環境”這一點令我感觸很深。我們的教育似乎很少告訴我們的學生,學習是為了能更好地回到當下生活,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
教育意識形態的不同,固然產生出來的教育結果也是差異很大。
藉助於芬蘭本土的自然環境,有一節課,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到森林裡上課,學生們對自然生態自由探索,並完成相關課程任務。
比如找到與試紙顏色相對應的植物,感受不同味道,不同形狀的植物,通過視、觀、觸、聞、感與自然親密接觸,這樣的課堂既是自由開放的,同時也是把學習提到了一個更高的程度,在學習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記得在寫作班時,我也帶過學生去觀察、感受創意園的春天,雖然創意園不大,但學生們觀察得特別仔細,用筆記下花草樹木的形狀、顏色、氣味等等,還有些學生記錄了創意園裡金魚的動人狀態、餐館前小狗那可憐巴巴的神情特點。
當學生們把自己的所觀所感變成文字記錄下來的時候,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動人。
所以,當我看到影片中的這個場景時,感觸就更為深刻,我們有時候總在說,學習是為了什麼,如果說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迴歸生活,而在生活中我們又能進一步學習,這樣的教育形態會不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學習不是成績、分數,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在芬蘭,學生的學習並不是為了考試——每一項的學習都是為了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方式,開拓大腦版圖,讓孩子們掌握不同的技術,技巧和觀察能力。
在中國,不考試是不存在,那麼有沒有一種課堂的不以成績論高低,不以分數來定義能力。
片中一個場景是拉妮老師給孩子上“時間、年齡、我”,將課堂搬到養老院,孩子和老人一起交流、畫畫,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變化、自然老去的規律。
現象教學法,就是讓所學回歸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學生關心的主題為學習內容,這種教育方式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度。
老師們對現象教學法很是認同,並表示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學科綜合性強,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得孩子們學習更立體了。
燕子老師:在芬蘭教育的這一篇章中提到: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競爭,而是突破界限,表達自我,重視思考。
不提倡競爭是因為能看到每個人的特點,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生命最為獨特的部分。
的確,現在大部分的父母面臨的社會競爭壓力很大,潛移默化中“教育從娃娃抓起”就變成了“競爭從娃娃抓起”。
很多時候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影響了,把“爭第一”當做自己的目標,尤其是成績第一。
但如果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從各種角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從不同維度去發現孩子,肯定每個孩子的特點和不同優勢,孩子才能夠學會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不以成績論高低。
每個人要成為學習者,為自己而學。
在片中,拉妮老師白天需要在學校授課,晚上回到家還要照料5個孩子的生活,除此之外,還要規劃時間進行學習,自我提升。這一點,也是令我們覺得難能可貴。
老師是需要不斷提升和進修學習的,這些提升和積累,會在你平日與學生的交流中體現,也是一個老師的魅力體現。
假如一個教師能夠在和學生交流中博聞強識,那學生也會產生“融合”的學習思維。
而作為教師,除了本身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需要保證之外,還有模範、傳播、育人等這些更為重要的要求,因此,畢生學習,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給自己的目標。
藝術融於生活,藝術更應該融於教育。
麗婕老師:古人們在牆上畫下的壁畫,在生活器皿上刻下的簡易圖案,它本是人類對生活的記錄,但也開始了藝術的萌芽。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藝術就是家裡擺放的鮮花,牆上裝飾的油畫,音響裡傳來的悅耳樂曲,這些生活上的細節其實就是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對藝術的理解。
在教育的過程中,除了教會學生技能,我們更應該給孩子們打造一個藝術氛圍,在教育中帶入一些藝術形式,讓他們無時無刻都可以被藝術包圍。
讓藝術融於教育,融於生活。就如同紀錄片中,荷蘭的博物館可以是孩子的遊樂場,那我們又何嘗不能把遊樂場變成孩子們的博物館呢?
“如何提問”應該是值得每個老師反思的環節。
在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學生在製作建築模型,老師會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你的想法是什麼?”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呈現的結果,並沒有讓學生去表達學習的過程。
當然每一個老師都會在課堂上提問孩子,但如果我們的提問更具針對性,更深入,角度更加廣闊,那麼除了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之外,其實還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
甚至可以融合各個學科去提問,讓孩子將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識運用起來,提高學科的聯合性,也可以發揮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在教育面前,每個人的機會是平等的。
舞臺是給所有人的,不僅是唱歌跳舞優秀的人才能夠上臺表演,每一個人無論技術好壞都有機會在舞臺上被看見。”
——王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