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就是深圳人,成為深圳人的第一天。”在領到自己的新身份證後,陳天宇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配圖是他的深圳身份證。從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以後,陳天宇一共獲得了6個offer,4個在北京2個在深圳。儘管北京的選擇更多,但他仍然選擇南下。
畢業後離開自己熟悉的城市,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開始職業生涯,這樣的做法讓DT君(ID:DTcaijing)有些好奇——這是個人決定,還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選擇?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選中包括北清復交在內的42所中國一流大學,通過它們的就業報告,分析了中國一流大學畢業生的具體去向。
我們發現,在42所大學中有39所公佈了畢業生本省(市)就業率。其中平均只有43.6%的學生最終留在了母校所在地。換句話說,超過一半的畢業生都選擇了離開。
除了思考畢業生為什麼離開、畢業生們都去了哪之外,這一次我們想先逆著思路找到一個新問題的答案——哪座城市更能夠留住人才?
1
一二線城市中,誰更留得住人才?
為了讓對比儘量公平,我們將以城市等級和區域劃分為比較維度,來比較誰更能留下人才。
在42所一流大學當中共有14所來自於北京(8所)、上海(4所)和廣州(2所)。除了沒有公佈本省(市)就業率的同濟大學,其他13所學校都在畢業生報告中披露了該項資料。
結果顯示,13所來自於一線城市的一流大學平均本省就業率為56.5%。平均有46.3%的名校大學生選擇留在北京,69%的學生留在了上海,78.5%的學生留在了廣東省。畢業生留存率整體呈現出南高北低的趨勢。
從資料上來看,擁有一流高校的三座一線城市當中,北京人才對這座城市似乎並沒有那麼留戀。有趣的是,中國大學界的翹楚北大、清華的畢業生本省市就業率在13所學校中,排名倒數第2和倒數第3。來自於這兩所名校的“天之驕子”們分別只有39.5%和41.2%的“留京率”。
往前看,來自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畢業生本省就業率,是一線城市學校中(同時也是所有42所學校中最高的)排名最高的,分別達到了80.3%和76.8%。
然後是二線城市。這一次,有來自14個省市的20所大學參與評選。排名最高的前三名是來自於杭州的浙江大學、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鄭州的鄭州大學。它們的畢業生本省留存率分別為59.7%、58.4%和50.4%。
為了更清楚地找到地區之間人才留存率的差異,我們將把一二線城市揉在一起,通過區域的方式來觀察各地區之間的留人能力強弱。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區域的人才吸引力排名最後形成了這樣的鏈條:華南(一流高校的本省就業率平均值為80%)>華東(52%)>西南(46%)>華北(44%)>西北(34%)>華中(32%)>東北(22%)。
綜合城市等級和區域劃分兩方面得出的結果,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南強北弱,東強西弱。
進而你會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各地區留人能力強弱其實仍然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很大的關聯性。
2
到廣東去,給錢給戶機會多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南強北弱,東強西弱”這個結論,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人才的流向。
進而在各大院校的畢業生報告中,我們提取了畢業生去向的資料。結果發現,最大贏家仍然是來自於華南地區的廣東省。
在公佈了相關資料的32所學校當中,有17所學校畢業生的最大流向地是廣東省,其次是北京市(7所)、浙江省(3所)和上海市(3所)。
在人才的爭奪中,廣東省無疑是中國的磁力核心。
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梅菱格加入了深圳一家人工智慧的技術初創公司,成為了一名深圳人。“在哈爾濱要找技術類工作選擇有限,深圳不僅能落戶、收入高2/3左右,而且會一次性給碩士發放2.5萬元的住房補貼。”梅菱格一條條地告訴DT君來到當初離開哈爾濱的原因以及來到深圳的好處。
在他看來,當一座城市擁有足夠多的優質工作機會,同時還給予畢業生重要的戶口甚至是現金補貼。條件如此誘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呢?
事實的確如此,來自於廣東——尤其是深圳——的公司正在大力地招攬來自於全國的人才。在九校聯盟畢業生Top 10去向企業當中,以華為、騰訊、網易、中興等公司為代表的廣東企業僱傭了大批來自於一流院校的畢業生。其中,北京大學有21.94%的畢業生流向廣東,17.95%流向深圳。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如果我們把廣東省比作中國人才的核心流向地,那麼深圳就是核心的核心,因為在這裡集中著整個廣東省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但在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深圳還沒有一所足夠拿得出手的一流大學。
職業機會眾多、名校缺失、人才紛紛流向深圳。其實說到這裡你也會發現,這一系列的現象背後仍然存在一些隱藏的邏輯關係。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地區吸引力?
3
地區的吸引力到底由哪幾方面組成?
說到這裡,我們要丟擲一個新的觀點:決定人才留存率的不全是地區的吸引力,與供需也存在一定關係。
仍然以深圳為例。從現象來看,我們能夠觀察到全國各地的畢業生都在湧向廣東、湧向深圳。因為深圳作為一線城市,無論從職業機會還是人才政策上,對人才都非常優厚。
但我們也發現,深圳其實是個缺乏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城市。所以在人才缺口大、優質人才供給缺乏的情況下,優質企業會首先幫助城市留下一部分優秀的腹地人才,繼而再從全國招募精英。供不應求,是造成深圳人才缺口的一大原因。
與深圳相對的,正是首都北京。從三產的整體規模、中國500強數量、獨角獸數量等多項指標上,北京都是碾壓中國其他所有城市的存在。所以北京對於人才的需求是龐大且持續的。
但不同的是,北京擁有的是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目前北京市共擁有普通高等院校共92所,排名全國第一。同樣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卻僅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
關於數字的對比無需贅述,但深圳的人才缺口其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腹地人才的缺失,所以我們經常能通過新聞看到,又有多少年輕人來到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光體現在深圳一座城市身上,還有杭州。目前為止,杭州乃至整個浙江省只有一所211、985大學,也就是浙江大學。作為全市全省的教育門面,浙江大學能夠給各行業提供高階的人才,但人數實在有限。
所以我們在看到2018年杭州市中高階人才淨流入率全國第一的同時,還能發現有接近60%的浙江大學畢業生最終留在了浙江省內。
通過杭州和浙江大學,我們在深圳身上總結的結論又一次得到了補充說明。如果你還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研究排在浙大之後的中國海洋大學和鄭州大學。在它們身上,你都能發現“由於優勢教育資源缺失導致人才缺口較大,人才更傾向於留在本地”的結果。
除了教育資源和人才需求的矛盾,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要來談談收入。
作為大部分人職業生涯的追求目標,銀行賬戶上體現的收入數字是自己安於哪座城市的最大動力。通過智聯招聘的資料,我們也能夠找到一些依據。
在一流高校畢業生本省就業率的兩頭,是哈爾濱和廣州。通過之前的採訪我們發現,哈工大能夠為哈爾濱和黑龍江省提供優秀的工科精英人才,但是“在哈爾濱想找技術類工作,選擇還是挺有限的。”梅菱格告訴DT君。
不僅如此,哈爾濱等東北城市能夠給畢業生提供的薪資水平也比較低。2018年,哈爾濱市的平均招聘薪資為6613元,瀋陽為6475元。與競爭對手相比,這個薪資水平的競爭力實在太弱。
所以反過來再看排名靠前的上海和杭州。這兩座人才的缺口相對較大的城市,能夠提供的薪水也比較高。上海超過萬元達到10230元,杭州達到9065元,薪資水平均處於中國城市的第一梯隊。
所以在我們例舉的種種分析後,你也能發現:人才的流向其實有跡可循,因為它符合供需關係、追逐利益等現象。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全國的人才都在從北方湧向南方、湧向廣東、湧向深圳。但在這背後的原因包括但不僅限於深圳的職業機會更多、工資更高,一定程度上地區教育資源的豐富與否也決定了人才的流向。
最後說點輕鬆的。現在被不斷挖角的中國各大城市,要如何改變廣東和深圳一家獨大的局面呢?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答案總是“提升城市科創能力”“打造良好城市營商環境”等綱領性意見。
現在其實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快速地幫助深圳多建幾所好大學,這樣就可以去挖深圳的人才了。
(但這個辦法存在深圳招走了優質學生,別的城市無生可招的可能,慎用)
作者 | 鍾黛
編輯 | 阿米、蒂姆
設計 | 張梓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