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班上有個小男孩小華,濃眉大眼,長得可帥氣了,但是奇怪的就是,只要我稍微看他一眼,他就會瞬間臉色大變,耷拉著腦袋,眼神怯怯的。課堂上聽課狀態也很隨性,心情好的時候,就能全神貫注聽一陣,心情不好,就會自己擺弄學習用具,弄出響聲,當我出聲制止他時候,他又是瞬間臉色大變,耷拉著腦袋,如臨大敵般緊張。
長此以往,他的成績自然不盡人意。也曾聯絡家長,他爸爸說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多次,當他犯錯了,老師經常在人前大聲訓斥他,所以他的心理壓力大,只要有人大聲叫他,他就會條件反射的緊張,害怕。聽了家長的反饋,我就有意識的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儘量找到他的長處進行表揚,平時犯錯時候,也會私下對他進行教育,慢慢的,孩子的課堂表現,能幹的時候越來越多,學習也慢慢跟上了。但是,孩子的家庭作業要麼不做,要麼隨便亂做,每次都是需要額外花費時間讓他補寫。孩子的成績也是反反覆覆,時好時壞。孩子怕人的狀態也是依舊如故,改變不大。偶然之下,我才明白他這樣表現的原因。
那是一次班級的親子戶外活動,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參加,小華爸爸陪著他來,孩子跟父母的相處本應是輕鬆而愉快的,但是小華的表現卻比在學校還緊張,眼神怯怯的,也不敢跟同學一起去玩耍,全程都是乖乖巧巧的跟在爸爸。
“你是怎麼回事?水杯都拿不穩?”小華爸爸大聲的訓斥他
原來是小華喝水時候,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水濺到爸爸身上,他爸爸便大聲訓斥他,更是舉起了手掌,做出要打他的手勢,小華趕緊低下頭,露出驚恐的表情,身體還不自覺的顫抖。
後來,小華同小區的學生家長告訴我,小華爸爸對小華要求很高,幼兒園時候,就報了很多興趣班,小華稍微表現不積極,他爸爸變大聲叱喝,甚至還會動手,他們家之前經常聽到孩子的哭聲,大人的呵罵聲,到後來,也就只剩下大人的大聲漫罵,孩子不再哭泣反抗,只會耷拉著腦袋,低著頭,瑟瑟發抖的任憑家長打罵。
02疫情之後的那個學期,一再延遲開學時間,終於在5月,學生正常回校,一回校,班上的那個小女孩瀟瀟就神神秘秘的告訴我,他們家有老鼠,他抓了老鼠,然後爸爸用刀一片片的把老鼠的肉刮下來,鮮血淋漓。瀟瀟陰生生的跟我分享她的假期“見聞”,我頭髮發麻,一陣毛骨悚然。
但是,我知道,瀟瀟說的話不能全信。瀟瀟是個特殊的孩子,為什麼特殊,是因為她入學的時候,家長就告訴學校,她有時候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幻想。後來,經過多方面的瞭解,才知道,原來瀟瀟的爸爸長期忙於工作,疏於了對媽媽的關心,長此下去,媽媽就請經常外出打牌,玩樂,把還是2歲的瀟瀟關在房間,到了飯點,會有鐘點工上門給瀟瀟做飯。瀟瀟的成長過程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自然是不愛開口說話,她唯一喜歡的就是漫無邊際的想象。這個孩子剛入學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好在爸爸很配合,帶著瀟瀟去做心理治療,其實一年以來,瀟瀟的情況已然好轉,臉上開始有了笑容,上課偶爾也會舉手回答問題了。
只是因為疫情,一個最長的寒假回來,瀟瀟似乎又有點不對勁了,問他爸爸,一打聽才知道,疫情期間,瀟瀟的媽媽倒是沒有出去亂跑,那麼長的時間待著一起,本來是最好維護親子關係的時間,可瀟瀟媽媽卻沒有好好用起來,她反而帶著瀟瀟看恐怖電影,看血腥的電影,也沒有更多母女之間的互動交流,如此,瀟瀟便又開始了無邊無際的幻想。
03從教十年,見過很多特殊孩子,但每一個特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有一言不合就用腳用力踢翻孩子的暴力家長,有一出問題就使勁道歉,給孩子說好話的護短家長,有忙於工作,無心顧及孩子的“百忙”家長,這樣那樣的家庭關係造就了各種“特殊”孩子,孩子的問題之間反應了家庭親子關係。
我從事教育十來年,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為見得太多,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就有意識的去規避,儘量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健康的家庭成長,也讓我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
最近,無意得到一本書《親子關係的重建》,書中諸多案例也正如我身邊發生的“特殊”學生那樣,有這樣那樣的不和諧問題。書中詳細介紹了用沙盤逐漸治癒孩子和家長的方法。我一直以來的認知,沙盤就是心理師用來心理治療的工具,和我們普通人相距太遠,但是看了這本書的案例介紹,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案例中的沙盤治療反思我們和孩子的相處過程,透過這些事實案例找到正確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健康成長,為人父母的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和孩子相處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