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位三年級學生家長與我說:“老師,我家孩子最近上網課時,覺得學習古詩詞有些枯燥,可不可以在學習中給他看一些動畫片或者做些遊戲,提高他的興趣呀?”當然可以,站在家長、客戶的立場,他的要求並無問題,我因此答應他,接下來上課時,會多關注孩子的情緒,適當調整授課方式。
而後,我瞭解到,這孩子平日在國際學校讀書,而國際學校,最為重視低齡段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切以興趣為先,鼓勵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快快樂樂地掌握技能。在教育無限國際化的今天,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可以接觸到國際教育資源,身處國際學校的孩子們,更是每天都浸泡“國際”環境之中。外教老師,便是大部分孩子體驗國際教育的首要媒介。新鮮的面孔,靈活的肢體表達,生動有趣的遊戲,活躍的課堂氣氛,這一切都讓本就充滿生機的國際教育更是迅速拿到了孩子們的“通行證”——大部分體驗過的孩子,都說好!而體驗過後,便是教育的實踐環節。
在教育這場持久戰中,再不同的開頭,也難逃相同的過程——堅持。以“興趣”為師,孩子被領進門,但在之後,孩子們真的可以自己修行,在興趣這條路上一路向陽嗎?首先,我們要明白興趣是怎麼來的。
的確,有些興趣源於“天賦”,也就是說,孩子會莫名其妙的愛上些什麼,並願意為之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有這樣興趣基礎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往往會用自己的節奏在自己的軌道上不斷執行。與之不同的是,有些興趣,是後天培養的。例如,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興趣班,目的就是讓他們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而這樣的興趣想要被培養成功,大多都是透過“成就”實現的。也就是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某一方面的滿足感或自信心,這樣的滿足感激勵了他們將這種興趣繼續進行下去。當然,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收穫這種“滿足感”,以及這樣的“滿足感”能支援孩子走多久,就真的因人而異了。
說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當孩子發現學習的“枯燥”時,“興趣”真的可以解救它嗎?在我看來,想要用“興趣”解決所有學習階段中的所有學習“枯燥”問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們不能假設學生會對所學科目全無興趣,但也不能要求學生對所有課程興趣滿滿。對於真正的興趣,鼓勵孩子勇敢地堅持它,追隨它,但對於那些“偽興趣”,大部分孩子,是不願、也無法繼續堅持的,這樣的處境就要看家長如何看待了。另外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學習的長河裡,並不是每一步都與“興趣”有關,這些就是你在固定階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如果我們明知這是“偽興趣”,或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那麼我的建議是,弱化“興趣”、“有趣”、“枯燥”、“好玩”的概念,默默去做、去堅持就好了。原因很簡單,當家長向孩子提問“你覺得有趣嗎”類似的問題時,我們大機率會收到“無趣”的回答,因為學習本身就並不那麼有趣。更糟的是,孩子們會潛意識裡認定,“興趣”是第一位,無趣枯燥的,就不必繼續學了,這反而是給孩子不堅持找了一個很安全的理由。因此我在之前就說,是否需要在“偽興趣”上堅持,也要看家長如何看待了。
我認為,針對那些我們明知道會比較“無趣”,但又希望繼續堅持的學習任務,要麼就不多想多問的一條路堅持下去,或者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和孩子們交流。例如,“這個我之前也學過,但是記不清了,你能幫我回憶一下嗎?”,“老師說你讀詩的聲音很好聽,你能展示一下讓我看看嗎?”諸如此類,我們既可以放低身段,給足了孩子“面子”,又能規避“潛意識無聊”這顆炸彈,若能長期以往堅持下去,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從而養成真正的興趣,想必就是家長和老師們最欣慰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