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今年初三,中考4:6的錄取率,家長們的焦慮可能比學生還要嚴重。
4:6的真實含義是隻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透過中考才能上高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前用來形容高考的詞,現在可能放在中考更合適。
去年疫情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看著已經初二,並沒有什麼壓力的姑娘,我甚至開始有些失眠。
經過深思熟慮和四處打聽,我決定初三這年讓她去壓力相對比較大的私立學校衝刺一下。跟丫頭商量了幾天:照她現在這種吊兒郎當的樣子,很有可能無緣高中大門。丫頭好像也有了危機意識。這丫頭,在學習上,一直屬於慢熱型,基金裡的慢牛,雖然一直在爬坡,但我怕她的微笑曲線還沒畫完中考就已經結束了。這其實是我焦慮的最主要原因。她的成長我可以看見,但這個社會卻沒有留給她足夠的耐心。
私立的日子不好過。早上六點二十起床,跑操,早讀開始一天的學習,每天的背誦都有任務,完不成任務可能會加倍,晚上十一點熄燈,但他們需要偷偷寫作業到十二點。學習成了生活的主旋律,連洗臉上廁所都限制了時間,以前拿著手機廁所待半天不出來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第一個星期,丫頭看見校門口的我,淚眼婆娑。其實我也於心不忍,一直覺得教育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所謂的應試教育,並不能培養出來一個快樂陽光的孩子。可是臨近中考,我卻要放棄自己之前的想法,讓孩子從之前的教育思維裡轉變,對她來說有點難以接受,對我來說,可能是我的焦慮讓我對自己之前的理念,有所懷疑,但無論如何,停下來,讓她先應付過中考再說。
以前有個工作上的朋友,說自己孩子在高新一中上的初中,初三家裡請的家教,所有科目一對一,夫人辭職專職在家,初三一年花費暫且不說,大人小孩身心疲憊。當時覺得詫異,但如今無論走到哪裡,聽見這種事情,都會覺得稀鬆平常。
上次去我家對面的小巷子裡買東西,聽見兩個人聊天,一個是擺攤賣米線的大哥,一個是個騎電動車的一個女的,兩個人說到孩子的學習。買米線的大哥說給孩子補課,一對一,一節課200,我不知道200塊錢,寒風裡賣多少碗米線才能賺夠,但說這話的時候,大哥的語氣裡滿是期待。騎電動車的女人是陪讀媽媽,說孩子高一,初三補課花了快四萬塊錢。這些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投入,那一刻,說實話我的內心有些悲涼。
但悲涼的同時,卻是更多的焦慮。中國的父母,無論階層,都竭盡全力的把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中國的教育卻變得岌岌可危。知名網校的網課老師,以清北為賣點,卻沒有想過,這些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去到各行各業奮鬥,卻在告訴孩子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找一份看起來輕鬆,收入又不太差的工作。
我並沒有歧視教師的意思,但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精英,不是應該去到各行各業創造價值嗎?為什麼要和經過專業教育培訓的老師來搶佔教育市場,加劇家長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