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讓人潸然淚下的“孩子走神”真相!

在201909025日,

於黃浦區永嘉路31號315成為學習者工作室,

第四期學習者家長沙龍上的即興發言整理。

參與者:大象、小步、A媽,G媽,G媽,L媽,W媽

一、涉及話題

問題1:如何選擇一個好的輔導班的老師?評價一個好的輔導老師的標準是什麼?

問題2:孩子身上非智力因素,如糾結,太自主,怎麼辦?

問題3:寫作業的時候,常常受到干擾,從而寫作業的時間會拉得很長?

問題4:家有二寶,大寶關注多,反而被理解為偏心。

問題5:好奇心特別強,往往在寫作業時還在關心自己好奇的問題。

問題6:太喜歡看“百問百答”,有時候作業會應付掉,只為了看書。

問題7:孩子記其他東西都很好,在家默寫都正確,到了學校還有很多錯誤。

問題8:英語老師太凶,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問題9:錯題集怎麼用才能更加有效?

……

二、家長的精彩分享:

A媽:我的孩子學習上的困擾倒是不多。目前我的困惑是孩子上三年級了,到底需要不需要上奧數,很多家長都在上。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能保持一些靈性,希望找到好的老師,能在不破壞孩子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幫孩子撐起一個好的數學眼光。

G媽:數學還好,語文一提到抄寫,就不開心,半個小時才寫幾個字,默寫錯很多。

W媽:很喜歡看書,其實字都認識。以前常用字,經常卡殼。現在在默寫詞語之前,我們先不寫了,先認真地看一遍,確保她能把每一個字都看清楚,當場就默寫,正確率大大提高了,現在牴觸的情緒要好多了。

大象:請大家挑一個小問題,我來作一個迴應。

家長問:作業不夠專注,拖拉,常常會走神,怎麼辦?

三、大象觀點

大象觀點:

對於這個問題,用兩句話來回應。

第一句話:所有的走神都是孩子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第二句話是:走神的過程,它是一個重要的機會:是孩子內在自我成長,優質思維提升的一次很重要機會。

現在試著先把這兩點來闡述一下。

大象觀點1:走神是孩子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成為學習者團隊有一個前提假設叫作——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如果我們把孩子走神當作一種反饋來看,那孩子給我們反饋什麼了?

可能是覺得:媽媽,我坐得有點久了,我想動一下,但是我不敢動。

可能是覺得:媽媽,這門學科我不喜歡,看到就煩,我不想做,但是不敢不做……

可能是覺得:媽媽,這道題對我來說太難了,我有點不會,但是我不知道怎麼辦。

主觀上,孩子肯定想好好學習的,

他也想快點寫完了,也想快捷高效地早點寫完,

也想寫完再玩一下,也想寫完早點睡覺。

對道理的認識上,孩子沒有問題的,

但是,走神的時候,通常是他/她也不可控的。

走神,好像是是全身性的。他是沒法靠他的思想來控制走神的。

走神告訴我們,至少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身體方面的,孩子通過走神,可能告訴我們他身體的感受:

我的身體需要動一下;或者說我覺得我不舒服了,要動一下;

或者說,可能孩子的執筆姿勢不對,同樣寫字要耗費更大的力氣;

或者說,孩子讀題時候的眼、手協調的節奏還不對,導致作業做不出……

第二個,是情緒方面的。

孩子通過走神,可能在傳遞一些他也無法口頭表達但是已經深刻注入身體的內容。

比如是,我覺得這個東西太難了,一開始就不想做;

或者一看這個作業,我覺得馬上厭倦;

甚至,一聽這門學科的詞語,就臉色大變。

稍微了解下去,就會驚心動魄,比如:

昨天剛剛被老師罵過,所以,此刻提到英語,他馬上就不想做了。

但是家長在,又不得不做,於是就有這種走神的狀態。

你看,走神反饋出來的情緒,就和孩子的經歷有關係,這種情緒在他身體裡面全部會積累起來。

那,這門學科作業動筆的瞬間,

一看到這門學科的瞬間,

腦子裡出現這個學科畫面的瞬間,

孩子能夠走神,那絕對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再說,走神的反饋,那就是關於認知這一塊。

孩子走神,所給出的反饋,可能是這樣的:

這個題目對我來說難了,我寫得太累了,

這個作文題目我沒有東西寫了,

或者是這個單詞背誦的任務對我來說很有挑戰…..

但是這不是孩子的錯,孩子肯定沒有學過“怎麼動腦筋”,

大人也沒機會教會孩子

——我們的學校目前還沒有深入地研究到就某一門學科如何動腦的學法課。

事實上,孩子遇到挑戰時,所有的發呆。

所有的走神,所有的磨蹭,

作為一種反饋,是沒有失敗,沒有好壞,只有反饋。

是有一些東西在他的整個身體裡積累,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

長年累月的,三年、四年地吶喊。在向我們吶喊:

媽媽,我身體受不了!

媽媽,我有點不爽!

媽媽,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有點難!

媽媽,我這個腦子不夠用了……

他在等幫助,畢竟是小孩子啊,

他沒有辦法,

沒辦法很好地覺察自己的身體、

精準地剖析自己的經歷、

堅韌地去理解老師的教法,

去勇敢地好奇老師是怎麼動腦筋?

那這個時候他怎麼辦呢?

身體會來幫助他/她,反映出來一種方式就是行為層面的,

更願意關心一下外面的事情,

願意去上個廁所,哪怕什麼都不做,他也想坐在那邊發呆一下。

但我們家長又不理解,

只是提醒一下、或者批評一下,好讓孩子繼續做作業。

但事實上,並不能真正幫到孩子。

而孩子的這一下走神,

恰恰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讓自己不被摧垮掉。

他沒有辦法,沒有人理解,也沒有機會反饋,更無從得到支援,

所以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喘息一下。

哪怕,他知道,這會面臨怎樣的批評。

有了這個認知,作為家長,我們的憤怒,我們的焦慮可能會降下來一些。

家長雖然並不能真正地幫到小孩,

但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往前進一步,交流更好一些,對孩子多一些了解。

接下來我分享第二點:走神是一個機遇。

大象觀點2:走神是一個機遇。

以上是說第一個觀點,我們要關心走神反饋了什麼。

接著說第二個觀點:為什麼說走神是機遇?

因為我們建立在一個前提假設上: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神性的,天生都是會的,只是沒有被啟用而已。

走神的情況,是在有更高品質學習來臨之前發生的。

學習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孩子很多時候沒有體驗過。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走神的機會好像沒有現在多。

而到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出現了;

到了二升三,作業量一下子多了起來,思維要求一下子上去的時候,走神現象,突然就一下子多起來了。

會走神——這是任務對學習者的身體、情緒、認知構成挑戰發出的走神。

因此,走神,很可能是和高品質的學習存在著某種聯絡。

而這種高品質的學習,是每個孩子原本都會的。

從基因來說,存在大量資訊的基因,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

海量的資訊,存貯其中,等待解碼;

而從哲學層面上來講的話,西方有個說法,

只是出生的時候被產道擠壓了一下,忘記了。

那我們家長能做的是後面要做的,

用提問的方式也好,

用示範的方式也好,

用做練習的方式也好,

有意為之的也好,

是無意當中的一些言行也好,

這都是給孩子一個背景,孩子都有可能被啟用。

被啟用的是什麼的,不知道。但是,只是相信一條,但是他什麼都會。

這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我們承認小孩什麼都會,但是這個前提假設註定孩子的學習是痛苦的。

他為什麼會痛苦?因為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本質上,學習是和自己對話的一個過程,因為沒有人能夠代替學習。

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自我發現的過程,會痛苦,也會愉悅,

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跟經驗對話,而這個過程,沒有人能幫得了自己。

即便是老師在講,家長在教,最終還是學習的過程,

是要由孩子親自發生才算

——學習的主人,學習的責任,永遠沒法交出來。

學的好不好,是孩子的責任——因為,本來,孩子什麼都會的。

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

需要孩子自己去淘。需要孩子藉助周圍的資源,找到更好的發現自己寶庫中能量的方法。

整個過程,孩子朝著兩個方向發力:

一個是向外的:我要聽一下,外面有什麼聲音;我要確認一下,我對外通道一直開啟著嗎?

關心外面的世界就意味著,一方面,想保護自己;

一方面,也是更自由的新的學習發生的機會。

我們會發現小朋友一二年級的時候,

他可能還不太會關心你老爸老媽做什麼,

大人接下來準備怎麼安排。

但是小朋友到三年級,

他關心的範圍和深度就明顯加大加深了。

他會關心你的工作,還會關心你這個反應背後的因果乾系。

為什麼他關心的會更多?

這意味著孩子對外連結的管道更加地開闊,

對外觸及的深度又有延展,

那這個時候他走神的品質,就有意思了,

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可能呈現的是他的興趣愛好,知識發展,思維提升的狀態。

這裡,直接對應的一個操作性的辦法是:

關心他/她,走神的時候,

關心下他/她對外時,會被什麼東西吸引住?

把這些東西梳理一下,你會發現孩子的一些規律:

吸引他的東西是一個糖果?一本書?一個遊戲?還是一個怎樣的話題……

他關心的話題是否有層次感?

今年走神和去年走神的東西不一樣,反饋出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是有不一樣了……

珍惜走神,這是一個我們認識孩子的機會,孩子了解自己的機會。

走神也分品質高下呢,

走神是最無聊最自由最放鬆的時候,

這個時候也最能夠反映出,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深度,

也能夠反映出孩子可能的興趣在哪裡……

一個是向內的。

是自己腦袋裡做白日夢的狀態……

這是難得的、明確的,他自己在“清醒”狀態下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走神,也是一種高品質的專注。

一般走神的時候,還很難自己從走神裡出來,

因為走神走得太投入,太專注了。而專注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因為專注通常是自我對話,也是一個揭傷疤的過程,孤獨感就會出來。

反思,反省,被教練都很痛苦。沒有人能幫得了我,這就向內聚焦。

這是屬於機制對內的那一塊,這個是非常難的

,因為這個是一個精神領域。

專注物件是誰?是自己的內在思維與精神。

這個時候外面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比如看到一個作文題目,要寫作文了,

他可能情緒不好了,要走個神

,跟自己的情緒對話;或者,

解題時,你要偶爾放空走神的形式來尋找自己內在的智慧……這都是在自己跟自己對話。

自己跟自己對話這是非常有難度的,包括我們成人都很難。

這是非常辛苦但又珍貴的一件事情。

因為很孤獨,除了自己,沒有其他人。這就契合了真正學習發生的狀態:而學習本來就是孤獨的,是自己才能發生的。

為什麼孔子《論語》第一則就要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呢?因

為學習很孤獨啊,所以我才會因為有個同學而開心。

問題是,就算朋友來,也不能完全解決孤獨問題,

因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腦海深處的精神世界,

人和人無法完全理解。深層次的學習之路上,註定孤獨。

孔子最後跟了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種體驗孤獨,承受孤獨的感覺,

是注意機制向內的時候才有機會發生的。這種體驗,

對於孩子而言,是具有成長層面的意義的。

是在為高品質的一個突變過程做準備。

你看他沉靜下來的機會又有多少,

你看孩子穩定地持續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時間有多長?…….

這都是非常棒的、深刻的思維品質。

而走神,就蘊藏著這些品質的要素。

向內的、孤獨的、沒被理解的、是自己在動腦筋的、凝神靜氣的、自我對話的、有一定長度的、呈現韌度的…….

所以這裡面這背後也有一個操作性的做法:

對孩子充滿好奇的基礎上,懂得一些關鍵性的問話。

如:

你知道自己走神嗎?

是怎麼知道自己走神的?

想到什麼的時候,就會走神呢?

出現什麼的時候,你就會走神呢?

走神之後,怎麼樣就能回來了呢?

你是什麼時候提醒自己回來的呢?

等等。

對,有媽媽說:這個好難。其實,問話是一門技術,需要練習的,有點難。

但是方法不是最關鍵的,因為都是可以創造的,因為各位家長對孩子不缺愛。一定會有辦法的。

最難的是前提假設:

作為家長相信不相信,孩子是有神性的,相不相信“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相不相信“走神”是問題,問題是資源。

只有自己相信了,自己修復了,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

如果家長不信,回去半信半疑和孩子聊“走神”,

孩子會很敏感的,一眼識破,也不會和你說真話。

假如孩子告訴你,我一節課走神10次,媽媽可能就著急的……

一著急,孩子就不會說下去。探討走神背後的各種可能,就消失了。

那怎麼辦呢?

我們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與這個走神問題相處的時間,

比如:一年。在這一年裡,走神問題,發生多少次,內容多奇葩,都不要緊。

然後媽媽先花一個月來練習,

覺察自己走神的過程,然後分享給孩子,

並分享自己對走神的認識,

一個月之後,再來和孩子聊孩子走神的問題…….

這裡是成為學習者工作室,學法諮詢師 大象(項恩煒)的寫字處。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培養孩子從作息時間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