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Reid媽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那是在我還上小學的時候,大概二年級左右。有一天,老師在講臺上批改著我的作業,突然很大聲的把我叫過去,惡狠狠地指著我的作業本問我:“這個字的讀音講了幾遍?為什麼還錯?”然後把手一揚,將作業本扔到了講桌外的地上。
我慌忙想跑過去撿起它,誰知竟惹得老師更加生氣,怒喝道:“誰讓你動了?”我一時怔在了那裡,進退兩難。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當著全班的面被老師大聲訓斥了兩次,我的眼淚瞬間就不受控制的流了下來,可我把頭低的死死地,生怕被老師發現我在哭再招惹她一遍。
那一天,我的自尊心就像躺在地上的那本作業一樣,任人窺視,孤立無援。
我覺得自己特別委屈,可我也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我的父母,因為我知道,我的爸媽一定會和老師統一戰線,覺得老師就應該訓斥我,我認為的自尊心受到侮辱,在他們眼裡就是小題大做。
時間拉回到現在,如今我已經成為了一名母親。有了自己的童年經歷,自然不會讓我的孩子重蹈覆轍。
然而到了2020年末,我又再次看到似曾相識的新聞:
“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這是13歲的溺亡女孩李怡(化名)在QQ空間裡留給世界最後的疑問,兩天後的下午,她的屍體在家附近的水塘被撈起。2021年的第一天,她去了另一個世界。
李怡這樣的事件,並不是孤例。
2020年6月,五年級小女孩繆可馨從四樓一躍而下,墜樓身亡。
類似於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每一次出現這樣的社會新聞,總有人會問: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脆弱了?他們一方面恨鐵不成鋼,一方面又非常困惑。這些在他們眼裡看起來的小事、無關緊要的事,怎麼到了孩子這裡,就成了心理問題,甚至還尋死覓活的?
為什麼?一個小孩究竟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歸根結底,一個人選擇結束生命的原因無非就是活的太痛苦壓抑到極致。
一個所謂“心理脆弱”的孩子,其實是缺乏“心理消化系統”功能的孩子。這套功能,包括在遇到問題、面對情緒時,自我撫慰、自我理解、自我接納、自我調整等一系列心理能力。
然而這一系列的心理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後天來培養的。換句話說,如果他沒有經歷過來自父母的關心、理解,那麼這個孩子就很難學習和發展這部分能力。
現在的小孩活的很痛苦嗎?不少家長都覺得,當代的小孩已經足夠幸福了,在他們那個年代,哪有現在如此豐富的娛樂、遊戲等資源。可是他們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人的需求與慾望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是迅猛增長的。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可以保證孩子的教育、物質需求,而在家長心中,這些就是他們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這些就是他們的愛。可社會在改變,小朋友的需求也在改變。當物質需求不斷豐富的時候,他們的需求就會向更高一層進階。
當然,簡單這兩個字,是站在成人視角上做出的判斷。我們未能處在孩子當時所面臨的環境之中,根本無法切實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2019年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一家所反應出的教育問題,刺中了不少孩子與家長的心。劇中的喬英子,有著優質的教育物質資源,並且她自己也有著非常不錯的學習成績。可就是這樣優秀的孩子,卻在日益焦慮的生活中選擇自殺。
究其原因,是來自金牌物理教師媽媽的日日高壓政策,以及過分的“控制慾”。可即便是面對準備跳海的女兒,媽媽還是想不明白,自己為她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女兒還想早日逃離她,偏要去上“南大”。
不是喬英子有多麼執著於“南大”,而是因為在“南大”,她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中國家長對於孩子最大的認知錯誤,便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而非去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他們不認為孩子的的情緒問題有多重要,往往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冷嘲熱諷。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待同一件事的價值判斷和重視程度是不同的。當我們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並做出反應時,勢必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