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這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解讀自我→關於後動力)的話題,具體反映的是孩子面對學習或學習以外事情的興趣取捨話題;以及面對學習遇到因難挫折而喪失信心,怎麼樣去克服的話題。

人是由生理大系統和自我心態大系統兩個部分組成的,這也可以回答人是什麼。自我心態系統無疑給了人性“自我”的定位,通俗的說心態系統就是“自我”之心態!心態系統存在幾大單元單元板塊,本能慾望(歸屬感)、安全感、情感(包括愛情)、智慧、自尊、責任擔當、情結.習好、理想信仰無凝構成了八大單元板塊。

人性的原生動力是慾望,著名作家叔本華說過“生活是一團慾望”,揭示了人性原動力的固有性。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上看,知識就是人力,智慧開發才讓人把握知識而形成個人能力,決定了人行為模式的後天潛在能量(即人力),在於智慧拓展開發,即不斷學習中去把握。

從自我解讀的邏輯上看,自我支配的潛在後動力是人力,但支配的起源之勢在於膽量(帶來的勇氣),在於情緒潮,在於自我內心的鬥志和不服輸的一口氣…因為本能慾望只是原動力,激情釋放會帶來後動力,興趣凝聚會帶來後動力,為彰顯自尊賭一口氣是後天動力,膽量突破同樣是後天動力…

應該說當前的教育心理學,還處於“探索進行時”,也就很難做到讓老百姓去系統理解,“興趣導向和喜好切入”話題,令無數家庭關注而糾結,依然難求其解,這還真是攔倒了無數人!

為什麼孩子先天就對吃的東西感興趣,這是因為先天性本能慾望,有了原動力。孩子在後天感知的過程,就是智慧拓展過程,入學只是規範化了這個過程。

老師帶動學生認知,也是利用認知興趣調動孩心好奇心的過程,老師調動不了好奇心,也就置換不了孩子對學習以外的好奇;孩子長時間啃書,也會出現興趣疲勞,老師不能因勢利導,去為學生移植新的關於學習方面的興趣凝聚,關於學習的後動力消失,厭學也就必然。

既然情感釋放可以帶來個人行為支配的後天動力,為何不能將孩子引向於有利發展的環境之中來,去保持極積的互動?小時的情感定位也會左右著後續成長時的情感使向,以及既有的興趣投入點,引導是必要的!

孩子小時有著憑好奇心隨機而動的興趣凝聚,就是任性而為“玩”,也會帶來興趣的定向投入。應當看到,小孩的任意行為不是自我個性所為,而是隨機而遇的無序感覺興奮而為,興趣未能鎖定時,不規則行為只能因為慾望而導向,因情感投入而導向,因興趣凝聚而鎖定方向。

一旦孩子步入到興趣凝聚過程中,對應的感覺有了升級,關注投入就會因不解而糾結,而深入,就會因破解有了感悟,而讓興趣凝聚有了昇華!以至持有興趣凝固式迴圈,行為模式的習性有了鎖定!如果一個孩子能在某項知識方面,能持有興趣凝固,當然會自然式成才!但是,多數孩子的興趣投入與學習並不同步,這才是話題的核心。

怎麼引導孩子持有興趣,或者是遇挫不低頭?其一、當然是捋順孩子的先天興趣而排負納正,去虛納實,因勢利導!持有興趣的能量大了,遇挫只是前行過程中的阻力,不足以抗衡後動力帶來的堅持,遇挫都不是事!

其二、是人小時候得經受挫折的抗壓能力訓練。孩子小時依賴大人還是處於家庭溫屋中,沒有經歷風雨,學習中的難題放大,無力平衡這種壓力,也會讓學習興趣漸行漸遠!

其三、更重要的是孩子從“試做”到能做的經歷,會有了面對糾結的抗壓能力,為以後遇挫對抗有了抗壓的心智基礎,不至於以後偶然遇挫而措手不及,以至難以承受…

由此可以看到:越是過於家庭依賴沒有動手能力的孩子,越沒有抗壓能力,一旦在學習中遇挫,就會萬念俱灰喪失信心;相反,那些並不全依賴模式中長大的孩子,因為有了“試做”的基礎,邁出了“敢做”的行為,敢字攜帶了後動力,也有了相應的抗壓能力,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反而能冷靜對待!其中,還有少數人鬥志頑強信心不減,愈挫愈勇!

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一部分來自鼓勵和表揚,這是因為興趣凝聚有了從動導向,從理論邏輯上說,既有的興趣凝固,保持有推進動力會遞減,遇挫就形成了外因阻力,阻力大了就會制動,周圍人的鼓勵也形成了(與阻力對抗的)外因推力,於是有了繼續朝前…

現在很多孩子上網成癮,原來是虛擬世界的刺激能讓興趣凝固,以至鎖定成為了習好。佔用了後動力!習好很容易搶佔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是不容忽視的。鑑於此,可以讓孩子之間的互動中,持有與學習有關的習好,或文體活動刺激,人遲早會切入幾項喜好,大人對孩子監督沒必要去壓制孩子的自然興趣,關鍵在“因勢而利導”!

有學習的信心,雖不是膽量,而是近似於抗壓能力的一種挑戰意識,這種意識同步於抗壓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上面說了,是放手讓孩子更多的在“試做”中去感悟能做,去把握動手能力。其次是鼓勵!當然,要防止學習以外的興趣沾染上身!

思鄉人(原稿草於19/5/29) 於21/1/14改編

12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分離焦慮:有時可能並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