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曾經在網上被傳的沸沸揚揚的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的事兒,就像一個導火索,點燃了孩子們對辛苦養育他們的父母諸多的不滿,紛紛上網申討,然而父母方面呢?卻委屈的悄然無聲。

父母對孩子的愛, 孩子卻沒有接收到, 造成這種詭異的家庭教育現象,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父母辛辛苦苦無私的付出,傾其所有換來的卻是孩子傷痕累累的成長史,孩子們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甚至人格扭曲,而做父母的卻全然不知,委屈地認為自己沒錯。

那麼這件事情到底是誰錯了呢?錯在哪裡呢?父母一心為孩子好的初衷沒有錯,孩子一心想自由成長的願望也沒有錯,錯就錯在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缺乏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感,正是這個界限感讓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變得不和諧甚至很痛苦。

前幾日一位媽媽帶著她13歲的女兒來諮詢,媽媽傷心地述說著:“為什麼與孩子溝通那麼難,女兒經常與我們吵架,最近因為參加一個課外社團的事情,與我們父母發生了衝突,然後女兒就在自己的手上劃出道道傷痕來傷害自己,手臂上的傷痕還沒有完全好,今天早晨竟然從自家兩樓的陽臺上跳了下去,幸好下面是草地,女兒只摔折了腿. 我們對她那麼好,事事都為她考慮,從小到大每件事情都是我親自為她安排好,為什麼孩子還要這樣對我們?我真的不明白!”

媽媽一口氣說完,眼裡含著淚。媽媽傷心、委屈,自己付出了這麼多,非但沒有得到一丁點的回報,相反卻換來孩子極端不領情,竟用輕生來懲罰父母。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來看看女兒的想法。

女孩說:“我感覺生活沒有意思,我想自己做決定吧?心裡又很害怕,聽爸爸媽媽的選擇吧?我又不甘心,那不是我喜歡的,就剛才媽媽說的那個社團問題,媽媽想讓我選擇詩歌社團,因為媽媽非常喜歡詩歌,但是我喜歡攝影社團,媽媽說那個對學習沒有什麼幫助,非要我選擇詩歌社團,我很生氣,但是有沒有勇氣反抗媽媽。我從小就這樣,媽媽喜歡的事情我就去做,這樣媽媽會高興,如果我做了媽媽不喜歡的事情,媽媽就會不高興給我臉色看,我就很害怕,一直這樣過了這麼多年,我夠了,我不想過媽媽喜歡的那種人生,我想過我自己的人生,但是今天我才發現我沒有這個膽量和勇氣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覺得這樣活著沒有什麼意義。”

這個案例中,媽媽以愛的名譽入侵了孩子的領地, 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媽媽卻越庖代廚, 替孩子做決定,讓孩子感覺她在幫助父母過他們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父母的這種跨越界限的愛,像一張無形的網,將孩子層層裹住,久而久之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態. 孩子想掙脫卻又害怕危險,不掙脫卻又心不甘情不願,尤其是正處在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 逆反心理膨脹的孩子,這種矛盾衝突往往是導致孩子做傻事輕生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孩子不敢獨立面對選擇呢?為什麼孩子對父母的付出沒有一點感恩之心呢?答案就在孩子成長每個階段父母的行為中. 我們來看看孩子是怎樣一步步養成今天這種心態的.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3歲以下),父母以疼愛的之心, 替孩子做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當然此刻是父母決定孩子的一切。事實上孩子大約一歲半左右自我意識就覺醒了, 2、3歲的時候就產生獨立意識了, 許多事情孩子都能自己做了, 可是父母卻固執地認為孩子幼小, 必須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

在孩子開始走路的時候(6歲以下),孩子摔了一跤,父母會心疼地立刻奔過去,把孩子抱起來, 生怕孩子摔壞了。在這件事情上,孩子摔倒是自己的事情,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小小挫折, 本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 讓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爬起來,但是父母卻把這件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立刻扶起孩子,事實上這一舉動父母就越界了。

而孩子呢?就會習慣於父母的無償服務, 把本是自己的事情當成父母的事情來依賴父母,這樣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睡覺成了父母的事情; 吃飯成了父母的事情; 學習成了父母的事情; 甚至長大後選擇什麼物件與誰戀愛都成了父母的事情。。。

孩子從未自己選擇過,面對獨立選擇,他們的心中怎能不害怕呢?如果害怕卻又不願順從只有選擇逃避,輕生就是最好的逃避方法。

當孩子開始上學的時候(7歲以上),父母的行為更是變本加厲, 完全模糊了與孩子的界限感,把本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全部義不容辭地承擔下來,因此孩子本能地認為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比如:幫孩子背書包、叫醒孩子起床、督促孩子做作業、給孩子買生存之外額外的東西等等,如果有一天父母忘記做了或者漏做了什麼事,孩子會衝著父母發火,全然沒有感恩之心,還嫌父母做的不夠多不夠好。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的心中沒有界限感,父母無償付出模糊了這種界限,孩子認為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而事實是這些事情恰恰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溺愛出的孩子幾乎都是白眼狼的緣故。

當孩子長大成人(18歲以上),開始考大學的時候,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又把這件事當成了自己的事情,上什麼大學、填什麼志願、報什麼專業、選擇什麼城市等等,都成了父母乃至家族的事情,大人們熱心的幫助孩子選擇,卻全然忘記了這件事情的主角——孩子,沒有人問孩子是否願意,孩子的意見是什麼?父母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考大學的人,界限模糊的分不清誰是主角。

這樣培養出的孩子走上社會後,也缺乏界限感,他們不知道怎樣融入集體,不知道什麼是自己該乾的事情,什麼是別人乾的事情,往往給同事或上級一種沒有眼色,工作被動不積極等負面印象,對孩子將來的前提有很大的影響。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也很難覺察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用自己的意識去猜測他人,造成人際關係舉步維艱。

更可怕的是這樣界限模糊的育兒模式會傳給下一代,造成又一個痛苦親子關係的輪迴。

父母們看了本篇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在我們養育孩子時,是否要給孩子明確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什麼事情是父母的事情,然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種界限感要從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也就是一歲半的時候就要開始了。給孩子形成明確的界限感,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和責任心,還能讓孩子擁有一顆溫暖感恩的心。

如果文章開頭的那個北大孩子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界限感,相信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不會那麼痛苦, 而他們的親子關係也一定會融洽。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該教育的不僅是孩子更是父母。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大學當兵與高中相比,有什麼好處?拿到這個證書,可享受很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