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成了父母們心裡的頭等大事。
如果孩子的一些行為不能讓父母滿意,父母幾乎都是氣不打一處來。
有可能做出過激的事情,釀成家庭悲劇!
山東媽媽打死8歲孩子的案件曾經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悲劇的起因,源自一個手機。這天,大雪紛飛,孩子不小心將手機弄丟在了雪地裡,在外尋找未果,帶著膽怯地心回家。
果不其然面對的是媽媽的打罵。
媽媽認為是孩子在說謊,直接甩了孩子兩耳光,孩子也不敢反抗。
手機沒找到窩了一肚子氣,再發現孩子沒有寫英語作業,更是氣上加氣,當場就拿木棍打了孩子手心兩下,要求孩子寫完作業。
孩子被打後,脾氣有點犟,便不願意聽從媽媽的話,用行動表示抗議。
媽媽直接拿起木棍將孩子暴打一頓,又發現孩子沒收拾好玩具,覺得孩子不聽話又愛撒謊。
氣急敗壞地她拿出刀嚇唬孩子道:“你再說謊,我就給你放血……”
孩子看到媽媽拿出刀的陣勢瞬間被嚇到了,躲在桌子底下解釋。
“媽媽,你聽我解釋,不是這樣的。”
“媽媽,我很孤單,我想要你陪我,你可不可以不上班?”
可是媽媽並沒有將孩子的話聽進去,情緒已經控制了她的大腦。失去理智地她用縫衣針對著孩子的嘴、腿、腳等多處部位戳了數十次。
打了數小時,孩子一動不動。媽媽以為孩子睡著了,便抱到臥室休息。
第二天早上起來,孩子躺倒在地,其實早已沒有了呼吸。崩潰的她撥打了急救電話,可是已經救不回孩子了。
後來有人說,雪化了,手機找到了,孩子卻沒了。
《百年孤獨》中曾說過: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
可怎麼也沒想到,有些父母會將自己的孩子“送給”死神。
媽媽後悔嗎?肯定後悔啊!媽媽愛孩子嗎?肯定愛!
只是情緒控制大腦的那一刻,就真的什麼也沒考慮了。
類似的悲劇還在上演。
今年暑假的一天,7歲的小英(化名)正在吃午飯,
小英的媽媽董倩(化名)因為嫌棄小英吃飯慢,便對她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毆打!
這個本該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孩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7歲的孩子就因為這頓殘忍狠心的虐打,離開了人世!
僅僅因為孩子吃飯慢,親生母親就出手活活打死了她?
上面這2位情緒一時失控的媽媽,怕是一輩子都要在悔恨自責中度過了吧?
而在家庭中,不讓孩子來承受自己的壞情緒,更是智慧家長需秉承的準則。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靈魂,他們沒有義務承擔任何人的壞情緒。
把壞情緒“遺傳”給了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亦是孩子一生悲劇的開始。
那些被父母情緒傷害的孩子
如此極端的案例,也許我們不常見,但日常生活中因工作不如意、生活不順心而吼孩子卻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
最近有一檔叫《考不好 沒關係?》的親子節目,就告訴了我們,父母的情緒,是如何傳給了孩子。
在節目中,爸爸會參加一場考試,考試的題目都來自小學生的課本。也就是說,他們要體驗一把孩子平時考試的壓力。
節目開始之前,問了孩子們對自己爸爸的看法和期待,他們說:
我覺得爸爸不愛我,他老是打我。
我希望爸爸能笑著對我說話,笑著對我輔導功課。
而問他們,如果爸爸輸了,沒考好怎麼辦,他們有人回答:
我會告訴他,題目是這樣做的。
我不會罵他,我會鼓勵他。
也有孩子這樣說:
這麼簡單的題都沒考好,你是怎麼當爸爸的。
這麼容易都考不好,記性被狗吃了嗎?
揍他,讓他罰站。
這就是不同的家庭教育,教育出的不同的孩子。主持人張紹剛說:孩子說的話,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當父母感覺教育孩子情緒崩潰時,孩子可能覺得被父母管著,更是噩夢。
當孩子因為“不乖”而被父母訓斥甚至打罵,他們越會覺得自己愚笨,無法讓父母滿意,越會抗拒作業。父母越是無力,孩子越是惶恐。
易怒的父母,更容易養育出情緒不穩定的孩子,父母和孩子各自像一面鏡子:
父母通過這面鏡子,也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孩子通過這面鏡子,依稀看到自己以後長成的模樣;鏡頭前總是面帶笑容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卻有一個童年陰影。
陳喬恩在參加某節目中說出了一段傷心的往事: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打罵,頻繁又恐怖的捱打是她至今揮之不去的童年噩夢。
在她接受單獨採訪,談到這個話題時,她眉頭緊鎖、神情凝重,整個人都異常緊張、謹慎。
“我從小生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
說著說著,會猛地一回頭,確認媽媽聽不到才安心,隔著螢幕我們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和內心的恐懼。
對此,媽媽也知道自己用錯了教養方式,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的呢?可孩子被傷過的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痊癒呢?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有位網友的回答如重錘般敲打在每位父母的心上:
@中間色:小時候經常被吼,每次都只是感到特別害怕,完全不知道自己哪裡錯了,爸媽發洩完了也不和我說明白,一直過得小心翼翼,性格非常內向膽小。
@雅風中飄花:我從6歲一直被吼到23歲,現在只要別人一出聲我就覺得是在嘲笑我,即使我媽現在吼不動了,我的自信也找不回來了,明明知道自己是對的,但在和別人理論的時候就會失去判斷能力,哪怕最終證明我是對的,也覺得沒有人承認我。
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父母的情緒,真的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孩子7歲左右就已經完成了。
父母穩定的情緒,才能帶給孩子一生良好的開端。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上週末,叮噹和家人一起去公園散步。
雨過天晴,公園裡出現了一個小水坑,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一腳扎進水坑裡,歡快地跳來跳去,褲子溼了大半截,也全然不顧。玩得正起勁時,她媽媽走了過來。
大家都以為這位媽媽會很生氣,會呵斥小男孩或者直接揪著耳朵,把他拎出來。但出乎意料,她並未發火,依舊和顏悅色,她微笑著對小男孩說:“你又在學佩奇啦?媽媽是不是告訴過你,以後再跳水坑,要換上雨靴才行,你都忘啦!”男孩停止了玩耍,像突然想到了什麼,從水坑裡走了出來“走,媽媽,咱回家換了雨靴再來玩”。
母子倆有說有笑地離開了,他們的講話聲音始終不大,隱約聽到媽媽說:“鞋子、褲子要自己洗乾淨了,不能再讓奶奶幫忙了啊。”小男孩應了一句:“OK”。
善於管理情緒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更是每位家長一生的必修課。
燈泡的發明人愛迪生,深受母親溫和秉性的影響,成為著名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上小學時,老師把他的母親南希叫到學校,“我看這孩子實在太笨,留在學校裡只會妨害到別的學生,還是別上學了吧。”了解兒子的情況後,南希並沒有像某些其他父母那樣暴跳如雷,表示要回去“教訓”孩子,而是對老師說:“我認為阿爾(愛迪生的呢稱)比同齡的從多數孩子聰明,我會教我的阿爾。”
回家後母親對愛迪生說:“學校裡當你是低能兒,無法教育,我就要家裡好好教育你,阿爾,我今天要和你立一個誓,母親已立了決心,無論如何要使你成為世界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發這個誓呢?”
愛迪生回答說:“母親,我願意發這個誓,我定要做番大事業,使現在說我是低能兒的先生聽了後悔。 ”正是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學校呆了3個月的愛迪生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只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因為人品的樹立來自父母榜樣的力量。
情緒失控後,我們怎麼辦?
為人父母,很難完全避免吼孩子,畢竟愛之深、責之切。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更應該警惕了。
首先要放下身段,去安撫孩子。
如果我們不小心大聲吼了孩子,記得給自己幾分鐘時間緩和,待到情緒平復,蹲下來,抱抱這個恐懼的孩子。
然後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仍然愛你,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第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按照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是不科學的。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陳小春帶兒子Jasper做活動,因為嫌Jasper走得慢,一把將他拽得直趔趄,氣鼓鼓地說了句“走!”
Jasper一臉茫然,無奈地跟著走。
在崎嶇的山路上,Jasper再一次跟不上陳小春的腳步,陳小春不耐煩地擺手大吼:“趕緊,快點!”
Jasper被吼得呆住了,沉默了幾秒後,他鎮定地用電喇叭對陳小春說:“你能不生氣了嗎?”
被憤怒衝昏頭腦的陳小春這才發現自己做得不對,低聲向兒子道歉:“好,對不起!”
晚上陳小春再次跟Jasper道歉:“我很抱歉,你可以原諒我嗎?”
看到兒子輕輕地點頭了,他才如釋重負地笑了。
父母發脾氣後,要及時向孩子表達歉意,說出你當時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會做出衝動的事。
第三,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能讓負能量鬱結於心。
此時,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讓孩子明白:這只是情感的交流。
好的教育,應該是一場與生命的對話。 而不是為了滿足你所認為的“為了孩子好”,不顧孩子感受的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您認為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下您的觀點)
-
1 #
-
2 #
太狠了,怎麼下得去手啊,可憐的孩子!
這個媽媽脾氣太差。估計和丈夫的關係也不好,只能自己度過餘生了。沒有男人再敢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