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東嶽郭德懷
01
豔羨記憶神童王恆屹的家長們,是否也應反省一下西洛特的批評?
近年,青島幼兒王恆屹在電視上展示其高超的記憶能力:識記3000多漢字,熟記幾百首古詩詞,熟記200多個國家的國旗標識和多首歌曲的旋律,引發了全國數億少兒家長的豔羨。各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和老師們紛紛效尤,奮起直追,為培養孩子的記憶力煞費苦心不遺餘力。
但就在這種大練背誦功愈演愈烈的形勢下,前年網上也傳出了一位在蘇州任教的德國教師西洛特對目前中國教育狀況吐槽的帖子,他批評中國教育:記憶成了唯一的學習方法,輕視孩子質疑思辨意識與能力培養,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爭鳴,點贊西洛特的粉絲竟然為數眾多。
無獨有偶的是,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的華人教授陳志武近年也向中國教育扔出了一顆振聾發聵的理念炸彈:培育孩子的質疑思辨能力比記憶能力更重要,缺乏思辨力是一種新的無知。
這種當頭棒喝,是不是應該引起億萬家長及教師們的高度警覺呢?
02
沒有質疑思辨教育意識的家長,何來創新思維的後代?
關於質疑對學習、科研、社會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性,一些中外名人早有精闢的論述,家長應該帶領孩子同學共領悟。
例如: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懷疑不能見真理 ;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一個獨立的小宇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思辨力才是決定你人生的關鍵;思辨力缺乏,是一種新的無知。
但遺憾的是,在中國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以分數至上為核心的應試教育之風愈刮愈烈的教育大環境中,我們數以億計的家長和數以千萬計的教師們,對培養孩子的質疑思辨意識與能力並沒有放在應有的地位。這樣說並不是空穴來風,請看以下兩份調研資料:
一份是山東某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就小學生家長最關心孩子學習的那幾個方面的調研資料:家長各項重視程度佔比依次為:考試分數95%,作業完成情況85%,學科老師的教學效果70%,校外參加學科輔導班56%,與學科老師關係52%,課堂提問能力15%。
另一份調研資料,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小學至高中學生課堂提問的機率分別是:小學生佔13.8%,初中生佔5.7%,高中生佔2.9%。
兩份調研資料,從家長和教師兩方面證實,當今中國基層教育對孩子質疑思辨意識和能力培養嚴重缺失,與西方基層教育家長與老師積極鼓勵孩子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比,造成了中國孩子學習起步的先天不足。
中國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高度分數關注”和“聽話教育”教導下,變成了課堂專心致志聽講課、回家兢兢業業做作業、考試只為得高分的“乖"孩子。少兒原本好奇的質疑思辨萌芽隨著父母、老師的冷漠和應試分數的壓迫,日益枯萎了。
而在美國,質疑思辨能力的訓練是自幼兒園開始就重視的。陳志武教授目睹了親生女兒在美國小幼的訓練。訓練具體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鼓勵孩子大膽質疑提問,課堂表述和辯論,老師給孩子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意見不同者可以辯論。
其二是對孩子進行科學方法基礎訓練,讓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的基本技能,不僅為學生今後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而且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和選民做好思辨方法準備。
在小學沒有考試,其女兒及其同學每個學期為每門課要做幾個“專案”,這些專案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針對自己的興趣選好一個想研究瞭解的題目或說課題:要找資料、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給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鐘的講解。
這種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不是為了考試分數,而是讓人學會思辨。其訓練成效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獨立思考找問題分析問題的講解,對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引發科研創新興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這種訓練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卻是稀缺的。我們傳統教育特別重視培育青少年的記憶能力,成效卓著,功不可沒,但僅以此沾沾自喜,不求革新卻是落伍新時代了。如今世界創新人才競爭形勢變化太大太快了,傾力記憶培養而匱乏質疑思辨,已導致中國教育成效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下面的中美教育成效對比,也許對增強家長教師們的新理念能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
03
兩種不同關心側重點引發差距甚大的後期效果:目前,世界性諾貝爾獎獲獎人數中國與美國之比是2:362
中美兩國家長或教師對小孩子學習關心的不同側重點,造成的後期效果大不一樣。以後期大學教育為例,中國大學生在各類國際性知識性競賽中大都能名列前位,但質疑思辨能力卻落後於美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大學生,以致影響到此後的科研創新成果。截止2019年,世界獲得諾貝爾獎的共有916個次,其中美國362人,數量排在世界第一位,僅其哈佛大學就有157名。 而中國獲此獎的有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據2018年統計中國有2663所高等學校,至今沒有一人獲得此獎。
聞名國內的科學家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引起了千千萬萬國人的深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們先排除其他原因,把探尋答案的目光注視到中國教育的最基層,就不能不承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長期以來,在孩子學習的基礎階段,大多數中國家長和中小幼教師,輕視對孩子質疑思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長期的“重聽話輕質疑”教育,養成了循規蹈矩、唯書唯上、崇尚權威、質疑創新冒險的思維理念,質疑思辨意識淡薄,能力缺乏。
而中外無數創新成功者的經歷證明:自主創新首先是由質疑思辨開始的,舍此就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又怎麼能獲得諾貝爾大獎呢?面對全球創新人才競爭激烈的百年鉅變新時代,強化中小幼孩子的質疑思辨能力培養,已是家長教師們迫不及待義不容辭的責任了。
04
給家長及老師們的四點建議: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校老師肩負著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的重任,面對世界性的人才激烈競爭大環境,培養接班人的質疑思辨能力時不我待,迫在眉睫,筆者提三條建議供您參考:
1、家長、教師收集有關質疑思辨重要性的中外名人名言,與孩子強化共學,進一步提升理念認識高度。
2、用名人名家由質疑思辨引發創新發明的典範事例為學生樹標,激發孩子們的質疑思辨積極性。
3、為孩子創造質思辨疑的舒適寬鬆環境,掃除機制和心理上的障礙。
4、積極支援、培育、表彰質疑思辨的典範人物,大力營造質疑思辨時尚光彩、沒有質疑思辨能力就是新無知的社會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