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給予的希望,無非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學習,始終名列前茅,然後透過高考進入一所名校,然後學習一個好就業的專業。
誰誰家的孩子這次又考了年級第一
誰誰家的孩子參加競賽獲得名次
誰誰家的孩子特別讓家長省心
看看我家孩子成績怎麼就那麼差
上了那麼多補習班就是不見起色
... ...
可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之間的學習差距呢?
明明是同樣的講課老師、差不多的學習時間,真的是孩子之間存在的智商的差異嗎?和家長的教育關係有多大呢?怎麼才能讓孩子成為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呢?這些問題值得每個人去思考和探究。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孩子,叫做賀少康,她在滿分700分的中考中,考出了688分的傲人成績,喜提冠軍稱號。下面我們就一起去了解她的故事,在她的生活和學習中尋找,家長教育孩子的法寶。
1. 儘管努力,不問結果當別人問起賀少康,誰對她的成長影響比較大時,她首先提到的是她的媽媽,她說,"我的媽媽很少催促我去學習,也不怎麼在意我的成績,反而會教我重視過程的努力,要認真、一絲不苟,至於結果可以佛系一些。"
賀少康的媽媽是一位特別溫柔的女性,說話做事都特別的低調和得體,她說,"孩子這次是中考狀元,有很多偶然因素,應該有很多比少康更優異的孩子。"
少康的媽媽這樣說,應該是出於謙虛,其實她從小就有意識的培養少康的興趣愛好,而且並不是和成績掛鉤的愛好。
比如,當發現少康對古典文學感興趣時,少康媽媽就有意識的告訴她一些有趣的歷史典故,和少康一起以比賽的方式背誦一些古典詩詞,共同研究詩詞的意境和內容。
比如,當少康長大一些時,特別喜歡種植物,少康媽媽不但不反對,反而很支援,經常幫少康買一些植物的種子,一起種下去,一起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少康還經常把從書上看到的植物知識講給媽媽聽。
當別人問到少康媽媽如何教育孩子時,她說,"我很少關注孩子的分數,連她上一次考多少名都記不清了。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是否有所進步上,是否聽懂了每一道題,上學時是否開心。只要孩子盡力就可以了,其他的交給時間。"
2.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要盲目對比很多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又好、又聽話、又多才多藝,但是從來也看不到自己家孩子的好。
少康的媽媽就不一樣,她從來都沒說過,"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這樣的話,因為她覺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專注的地方,不能以某一些點去和孩子匹配。如果總拿孩子去對比是非常不正確的,孩子的自尊心和叛逆心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說不定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可能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怎麼處理,要不要去苛責孩子呢?
少康的媽媽說,"儘量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分的苛責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錯誤,並指出問題的所在,幫助孩子找到改正的方法,這才是比較好的教育方式。
"和孩子做朋友",一直是近些年來的教育方針之一。現在的孩子都很早熟,家長一定不要把孩子當做小孩子了,家裡的事情也要和孩子商議,做決定前更要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尊重,這樣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和家長相處的更融洽,對家長的建議也會聽進去,學習成績自然也不會差。
3. 老師眼中的學霸看完少康媽媽的介紹,我們再看看老師眼中的少康是怎樣的呢?
"踏實"、"專注"是少康給老師留下的印象。如果你還不認識少康的話,就可以在上課時去少康的教室看一下,最專注的那個同學就是她。
而且,少康還特別喜歡問問題,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總是要把問題的"前世今生"理解透徹才罷休。正是在這種精神下,她的每一科成績都很均勻,根本不存在偏科的現象。
除此之外,她還是化學和生物課代表,經常幫助同學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不僅是老師的好幫手,還是同學喜歡的"小老師"。
4.學霸說,聽好每一堂課其實,少康得知是狀元時,正在和好朋友一起參加畢業旅行,還是媽媽打電話告訴她的。得知成績後,少康非常開心,但也產生了一些壓力,她開玩笑地說,"作為狀元,要有狀元的樣子,還要繼續努力保持成績。"
當別人問及她有沒有上過補習班時,少康說,"整個初中階段都沒有上過補習班,上課老師講得就足夠了,更何況還可以去和老師去探討,任課老師比輔導班的老師更加的瞭解自己,可以給到更好的建議幫助提升成績。"
少康還說,"一定要認真聽每一堂課,不要著急去想結果,只要是認真過了、努力過了,結果都不會太差。"
大家怎麼看待少康父母的教育方式?
覺得值得借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