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有一個小男孩放學回到家,看到家裡多了一個樂高的積木玩具,特別特別高興。就在他興沖沖的正要開啟積木盒子的時候,媽媽說了一句話,這是你姥爺給你買的生日禮物,老爺說了,你期末考試要是考得好才讓你玩。小男孩就立刻像洩了氣的皮球,垂頭喪氣地進了自己的屋子。直到媽媽喊他出來吃飯,他才出來。整個晚上孩子都顯得無精打采,這種現象是不是很熟悉呢?

爸爸會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九十分,爸爸就給你買個足球,有的媽媽說,閨女,每天回家多做五道數學題,媽媽過些天就給你買一條漂亮的裙子。這些都是典型的家長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

這樣子的刺激有用嗎?

利用物質獎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其實是透過外在的驅力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力所起的效果,有的時候是會起相反的作用。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爺爺,他退休以後,他在一個非常美的地方買了一套房子,住在那兒。剛開始的時候覺得挺好的,過了一段時間。有三個男孩每天都在他的門前踢足球,很吵,老爺爺就覺得非常被打擾,他很智慧,就出去跟孩子們說,特別感謝你們在我的門前給我踢球,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你們每天來踢球,我都給你們一元錢,孩子們很高興,他們就天天來踢,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老爺爺出來說,我沒有那麼多錢了,我現在把給你們踢球的錢降到五毛錢,你們依然可以天天來踢。孩子就明顯的感覺到不高興,他們會說才五毛錢呀,不過他們還是隔三差五的來踢球。後來有一天老爺爺說,“孩子們,爺爺沒有那麼多錢,爺爺以後不能給你們錢,你們願意來這兒踢,你們還是天天來,謝謝你們這些天帶給我的快樂。”孩子們就非常生氣地說,哼,誰來給你踢球啊?所以他們後來就真的不來了。

請看一下,剛開始孩子們是因為喜歡才來踢球的,他們祈求滿足的是心理上的需求,這個是內在的驅動力。後來老人用錢來換取他們踢球,孩子們就把踢球的目的轉移到賺錢上了。結果當老人把錢拿掉的時候,孩子們的內在動力也沒有了,所以他們就不來踢球了,這跟學習其實也是一樣的,對於孩子來說,物質獎勵它屬於外驅力,如果這個外驅力一直存在卻不斷的增加,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會持續下去,一旦這個外驅力不再增加了或者消失了,孩子就會失去動力。

相反,如果孩子的學習是處於內驅力,比如他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它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學習動力就不會輕易的被外界影響,更容易長久地堅持下去。家長對孩子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最好慎用物質獎勵。

這裡所說的慎用,不是說不能用,如果是在慶祝的時候,比如說孩子已經做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比如說像鋼琴比賽的時候,孩子獲得了一等獎,考試取得了特別好的成績,家長完全可以給孩子買一份他期盼很久的小禮物,因為這個禮物代表的是慶祝,而不是一種交換。

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做到了什麼我才給你買什麼,孩子就會感覺到家長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還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孩子,本來學習就不好,一直得不到家長許諾的獎勵,他會有很深很深的挫敗感,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嚴重的也許還會自暴自棄。

你可能會問,不用物質獎勵,那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激勵孩子?很多家長迷信激勵,但其實事事都獎勵的話,不如不獎勵,家長如果太依賴那個獎勵,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凡事都要回報的處事習慣。所以,家長對獎勵的行為應該有所選擇。

如果孩子對某件事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這件事情還可能對孩子學習有促進的作用。我們不如透過給孩子支援,增強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有這樣一位媽媽,他的孩子從小就對昆蟲感興趣,小學的時候他想養蜘蛛,爸爸媽媽很支援,讓他自由地去購置蜘蛛和各種器具。

別的孩子都在忙著上各種課外班的時候,這個孩子他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蜘蛛身上,他去國外的網站去查閱資料,每天都細心的觀察和記錄這個蜘蛛的習性。

上初中以後,他又對螞蟻產生了興趣,爸爸媽媽就為這個事情專門跟他談了一次話,畢竟中學的功課沒有小學那麼輕鬆,這個孩子他就表示一定不影響學習。

於是爸爸媽媽繼續支援他在家裡折騰,甚至爸爸還陪他去山上,去找螞蟻窩,把那個螞蟻連同窩一起帶回家,孩子也很爭氣,他的功課從來也沒有落下。到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讀高中了,螞蟻的飼養還在繼續,甚至為了更好的研究螞蟻,他還利用課餘的時間學會了攝影和錄影的技術。就在前段時間,這位媽媽發微信,說他的孩子寫的關於昆蟲的書馬上就要出版了。

這個孩子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讓他的媽媽很感動,他對媽媽說,媽媽你放心,我覺得這個世界太有趣了,將來有一天我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我想不斷地去探索,所以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你看看這對父母,就是透過支援孩子的課餘愛好,讓孩子更愛學習了。這就是家長他們成功的地方。

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激勵並不僅限於外在,當孩子內在的動力足夠的時候。家長往往只要給予支援,它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孩子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堅持某種行為,或者沒有體驗過完成某種行為所帶來的積極結果和那種美好感受的時候,也就是孩子的內驅力它不夠的時候,這時候家長才需要藉助獎勵的手段,作為幫助孩子興趣和習慣培養的助推力。

那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我覺得可以試試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是增加孩子美好的感受,讓他體會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有一位小學的英語老師,它就是採用積分制的激勵法,讓孩子喜歡上了英語學習,這個老師給每個孩子都建立了一個積分檔案,無論平時還是考試,只要孩子完成了的事情,他就給孩子加分,比如考試考了九十分,那就給加上九十分。平時孩子回答對老師的一個問題,那就給他加十分,寫對一個單詞加一分,這樣每個孩子的檔案裡都會不斷的加分,那孩子看到自己的分數越來越高,就很興奮,爭先恐後努力地學習英語,都希望自己檔案裡的分數能夠積累的越來越高。這種激勵的機制是透過不斷累加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為每加的一分都是他努力的結果。都是因為他掌握了一項新的東西,所以這個老師教的孩子,他的英語成績都不錯,關鍵是孩子們都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

這種方法看上去也是有形的獎勵,卻是正向的強化,就是在孩子做到的部分給予強化,每一次的強化就像在孩子的心理銀行裡存入了一筆小錢,孩子的內心存的錢越多,他就越有信心,也就越有學習的動力。家長也可以參考這樣子的做法。

另外一種增加孩子美好感受的方法,是可以用語言來激勵,語言上的激勵不是單純的誇讚。當孩子做到了某件事的時候。家長要對孩子行為下個定義,並且用語言明確地表達出來。

比如家長可以說,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在那兒做作業,一個小時都沒動,作業的質量也很高,你的這個表現就叫做堅持,就是勝利。像這樣去定義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明白,原來堅持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它的價值感就會被慢慢地建立起來。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二年級的孩子跟著媽媽去買菜,當賣菜的稱完菜交給媽媽的時候,孩子告訴媽媽,媽媽你應該給叔叔五塊八毛錢,這個時候媽媽也可以說,兒子你都能算賬了,下次媽媽不用來你都可以幫媽媽把菜買回來了,媽媽好高興啊,我的孩子長大了,這個時候因為媽媽對孩子行為的定義,孩子開始明白學數學的用處是什麼,下次學數學可能就會更加用心,學習的興趣也許就被調動起來了。

那麼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怎麼辦呢?

家長可以這樣去表達,兒子,媽媽知道你努力了,但是沒有做到,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支援你,媽媽永遠都是愛你的,就是讓孩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

這個時候孩子獲得的力量感是物質給予不了的,精神鼓勵比物質誘惑的作用更加長久,而且省時省力。家長隨時隨地就可以做到,相信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的。

3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網路時代孩子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