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低齡留學一直是申請熱門。有關教育專家表示,對於小一學生,學習讀寫是至關重要的,但其他生活技能對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同樣重要。
社交能力、靈活的思維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他們在幼兒園結束時應該具備的一些特質。
新加坡教育部發言人說,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設計是為了滿足所有兒童的學習需求,而不論他們的背景或學歷如何。
“在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孩子們不應該知道具體單詞的拼寫或如何解決數學問題。相反,對於學齡前兒童而言,培養自信、社交技能和對學習的積極態度更為重要。”
新加坡教育部的“培養早期學習者”框架可幫助家長和學前教育工作者瞭解4至6歲的孩子如何學習最好。
“框架清楚地說明了兒童在幼兒園二年級結束時應該知道和能夠做些什麼,並與小學一年級開始時的期望相一致,以更好地促進他們向小學的過渡。”
NEL框架闡述了六個主要的學習領域:美學和創造性表達,對世界的發現,語言和讀寫能力,運動技能發展,計算能力以及社交和情感發展。
“iTeach”新加坡最佳教學實踐基礎
i —— 綜合學習法
T —— 教師作為學習的工具
E —— 透過有目的的遊戲讓孩子參與學習
A —— 透過高質量的互動進行真正的學習
C —— 作為知識建構者的孩子
H —— 全面發展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將繼續與小學合作,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滿足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及其不同起點的需要。教育部還與幼兒發展局合作,幫助學前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他們如何為小學學習奠定基礎。這包括與幼兒園分享小學課程的發展情況。
管理聖詹姆斯教堂幼兒園和小種子幼兒園的學術主管鍾博士表示,小學一年級的準備工作不僅僅是學術技能。
“孩子們不僅要知道如何數數、寫字和拼寫,還需要知道為什麼算術、書寫和拼寫很重要,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她的中心,孩子們透過實踐經驗和角色扮演學習算術,而不是死記硬背。
鍾博士說,入學準備還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積累知識所需的基礎。
學校和家庭應適應兒童的不同學習興趣,並避免強迫孩子學習或教授的知識不足。
旨在幫助低收入家庭幼兒的計劃“關愛圈”的助理主任柯女士說,執行功能構成了七個關鍵的生活技能,這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心理屬性。
這些基本技能包括工作記憶、靈活的思維和自我控制。
前四項技能是專注和自我控制、觀點獲取、溝通和建立聯絡。另外三種是批判性思維、接受挑戰和自我導向學習。
柯女士說,這些技能對於過渡至關重要,因為對兒童的期望在他們上小學時就增加了。
這些技能不僅能幫助孩子們適應新的環境,還能幫助他們處理周圍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能夠在學校和生活中出類拔萃。
關於如何幫助孩子為P1做好準備的小貼士
1、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有固定的進餐時間,娛樂時間和睡眠時間;教會孩子如何根據學校的時間表整理行李,並與他或她分享第二天的期望。
制定時間表將有助於孩子們預測每天會發生什麼。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往返學校幾次,幫孩子熟悉準備所需的時間。
2、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引導孩子們的情緒和了解他們的需求是很重要的。這將有助於孩子在需要時尋求幫助,也有助於他們與同齡人建立友誼。
幫助孩子標記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他或她能理解的簡單詞語,如高興、悲傷或生氣。
使用與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相關聯的故事書或圖片,幫助他或她建立關係。
專注於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避免與他人比較。
3、建立牢固的情感紐帶
與父母保持健康的關係可以幫助孩子們發展良好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從而建立和維持友誼。
每天留出時間和孩子聊天或相處。
當孩子想告訴你一些快樂或悲傷的事情時,要有禮貌地傾聽,並對他或她渴望談論的話題表現出興趣。
談論上小學一年級後會發生的變化,比如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
每天結束時,問孩子具體的感受問題,而不是泛泛地“你今天過得怎麼樣?”。這類問題的例子包括“今天有什麼事讓你高興?”或者“今天有什麼事讓你心煩嗎?”
4、發展獨立性
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準備上學的過程,例如,購買書包、選擇水瓶或給物品貼標籤,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們變得獨立,並建立對自己的物品和任務的責任感。
為孩子準備一個筆記本,讓他們在前一天寫下或畫出他或她需要為第二天做的準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
讓孩子在家庭郊遊時練習攜帶自己的袋子和水瓶,培養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