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寶媽說:孩子本次語文考試成績是92分,妥妥的倒數,扣分的原因是孩子沒有按照題目要求寫答案。這位家長被老師談話,要求家長幫助孩子改掉不認真讀題,馬虎的壞習慣。
群裡面,寶媽們各執一詞,有些人說按照標準答案評分不科學;也有人說當然應該按照標準答案給分,老師這樣做事認真負責;也有些人說老師向家長傳達孩子的問題是本份,家長如何處理是家長的事情。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不知道怎麼做,就乾脆什麼都不做。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只要家長不過多幹涉,過了這個階段自然就會消失。比如:嬰兒最初是用嘴來認識這個世界,兩三個月以後發現了手,會每天吃手,這是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很多家長擔心指甲劃傷臉,把孩子的手包起來,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非常優秀的蒙氏媽媽這樣一段話,深表贊同。她說:如果太想去解決孩子的某些問題,那就會忽略孩子的真正需求,忽略孩子的感受。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被破壞。因為你只看到孩子的問題,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看到孩子的“問題”,家長如果想的是,孩子是有哪方面的需求嗎?我又需要如何調整?又要如何幫助他?當你能這樣想的時候,其實答案就在眼前了。
回到這件事,孩子剛上一年級,對學習,對老師,對學校是充滿期待和熱愛的,孩子們需要的是鼓勵,是接納,萬萬不可在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分數,排名的重要性。這位老師的確負責,但並不瞭解孩子,這樣的老師在教學上過於機械化,很難有突破,同時也會把分數和排名的焦慮感傳遞給學生,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
回想我們小時候,也經常會因為審題不準確而丟分,曾經也被老師貼上學習不踏實,馬虎的標籤,直到現在,出現這種問題的孩子,也是非常多的,並不是個別同學的個別現象,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下次自然會知道該怎麼做。
聰明的家長這個時候該“陽奉陰違”,表面感謝老師關心,回家閉嘴不談。
假如孩子已經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孩子為此感到沮喪,家長也應該表示出不在乎的感覺,並自然地說出孩子的優點,比如說:你的答案沒有錯,而且字寫的漂亮工整。一帶而過,轉移到其他輕鬆有趣的話題即可。更負責任的家長,應該找機會跟老師溝通,不要再因為這樣的事情指責孩子。
也無需煞有介事地開導孩子,說什麼分數不重要,下次你要認真讀題,我相信你以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等一些聽上去很正確的道理,表面上是安慰,實則還是表達出家長對分數的在意。
孩子非常敏感,大人可能認為說過去就過去了,小事一樁。可在孩子看來不一定是小事,老師和家長與其在這種小事上面斤斤計較,還不如“放養”來得好,培養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 遠比多幾分少幾分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