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以下兩方面的困惑
我說的都是對的,你為什麼就是不聽呢?
我都是按照正確的道理來要求,你為什麼不按照我說的做?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怎樣解決這兩方面的困惑:
一、關係大於教育
不管是家長自己作為學生的時候還是自己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發現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孩子喜歡哪個老師,那麼孩子哪門功課就學的好;孩子不喜歡和討厭哪個老師,那麼孩子的這門功課就容易學不好。
在家庭當中,孩子與誰的感情深厚,誰就可能對孩子的影響巨大。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好,自然就會重視父母的意見。
有很多的家庭,孩子從小是給爺爺奶奶帶的,那麼孩子跟爺爺奶奶的關係就比較深厚。朋友是一位中學老師,跟我說過他班裡一個學生的事情,這個男孩從小跟奶奶一起長大,後來上到初中才和奶奶一起來到縣城和爸爸媽媽一起住,而媽媽和奶奶的關係非常緊張,每天奶奶都會告訴這個孩子媽媽對她有多麼不好,媽媽也會背地裡說奶奶壞話。而這個男孩子就每天擔憂著奶奶的處境愁眉不展,又無法跟媽媽對抗。他的內心非常糾結,怎麼會有更多精力和心思花在學習上。
這就是為什麼關係大於教育。沒有良好的關係做基礎,教育的目的也很難實現。學習困難、厭學、缺乏自制力、學習態度不端正,本質上都是關係出了問題。
你說的都是對的,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就是不聽,對又有什麼用呢?你都是按照正確的道理來要求孩子,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不按照你說的做,甚至給你對著來,正確又能怎麼樣呢?
二、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好幾年前,女兒每個週末都到鄭州去學聲樂,那個時候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坐許昌到鄭州的萬里公交。女兒坐車大多數的時候是會暈車,在我的記憶中非常深刻的是:有一位萬里公交的司機師傅開車的時候,我們只要坐上這班車我女兒就不會暈車。因為這位司機師傅不管是在鬧市區,還是上坡下坡一路上都會開得非常平穩。還有另外一位我記憶深刻的司機師傅,一到鬧市區一個急剎接著一個急剎,車上的乘客也隨著他的急剎慣性的向前衝,這下子還沒有穩定下來,下一個急剎又是一個慣性向前衝,這趟車坐不下來就胃中翻個不停。
兩位師傅駕駛的是同樣的車,拿的是一樣的駕駛證,關鍵點就在於,是不同的兩個人在使用同樣的技術,駕駛著同樣的車,可是乘客的感受是如此的不同。
我覺得這就像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樣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有的父母會像第一位司機師傅那樣關注到乘客的感受,他不但是在開車,而是開了一輛裝滿乘客的汽車。同樣在這樣父母眼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關注到孩子不同的需求和有別於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就能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是有價值的,值得被呵護和關心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這樣的互動就更容易培養出自信、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孩子。
而有的父母就像第二位司機師傅那樣,他只是在駕駛和操控汽車,在他的眼裡完全沒有乘客,他駕駛的就是一輛汽車,一種交通工具。同樣在這樣父母的眼中只有他和孩子的學習,而沒有真實的孩子。教育就變成了控制、溺愛、強迫。是因為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的需求,他的思想和他的成長規律。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就會感受到我是不好的,我是被忽視的,我是不重要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這樣的互動就更容易培養出不自信、沒擔當,沒有愛心,不知感恩的孩子。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我們自己和不同的人互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和有的人在一起就會覺得一無是處,和有的人在一起卻會充滿自信。我們和有的人在一起就非常開心,和有的人在一起就感到非常無聊。
作為父母你與孩子朝夕相伴的互動中,孩子產生的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是好的、我是有能力的還是我是糟糕的、我是沒有能力的。
三、在關係中修行,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一個人最初和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就是他的父母)構建的關係,會內化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就是人格。
性格,在關係中展現。一個人在新的關係中,總是去尋求將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這個新的關係中,想把它變成符合他內在關係模式的關係。如果在一個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學習中遇到挫折他就會期望別人來為他解決問題,他永遠希望成為老師眼中最受寵的那個,如果老師沒有關注到他,那麼他就會失望。
性格,在關係中改變。在新的關係中,你想重複你的內在關係模式,而對方也想重複他的內在關係模式,兩個人會持續地進行較量。新的關係,為改變提供了可能性。孩子不喜歡某一個老師,就會放棄這門功課。這其實是孩子與老師關係的較量,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拖延,這是孩子與父母在關係中的較量。
性格,在關係中療愈。一個人有心理問題,透過自我修煉是很難自我療愈的,必須得透過親密關係,當你內在的創傷在好的關係中呈現的時候,傷口就能被看見、被抱持、被療愈。
當父母與孩子感情越深,關係越好,你的教育就越有效。當孩子遇到問題你願意與孩子共鳴,傾聽孩子內心,你就能夠幫助孩子去除心靈上的障礙,孩子就能自發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