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

週末,我的電話差點被姐姐打爆,問我給孩子報興趣班的事情,她說老師覺得孩子的語文比較弱,恰好上一屆的語文老師退休組建了興趣班,提議她帶孩子去試試。

我說那很好呀,說不定孩子的語文成績就上來了呢。

可姐姐卻抱怨到,孩子根本不喜歡語文,每個週末按時送他去補習班,可老師卻反饋說,孩子上課從不搗亂,但也不認真聽,一會舉手說要上廁所,一會說眼睛疼要休息。

我問:"那他喜歡什麼呢?"

姐姐有點茫然,最後說:"他好像沒什麼喜歡的。"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了,在選擇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才有意義,然後下意識的交給父母,可當父母做出選擇的時候,才恍然大悟"我不喜歡這些"。

其實並不是孩子後知後覺,而是他們從小父母就沒有給過他們選擇的權利,大人覺得小孩子怎麼可能懂的選擇,如果讓他們選,不就等於十字路沒有紅綠燈嗎?

可這種憂慮會把孩子養成一個沒有自主性的小孩,不敢去做任何事情,也不敢去選擇任何事情,到頭來焦慮和失落的其實是父母。

自我意識敏感期

剛開始,很多媽媽都是下意識給孩子做決定,像一個獨裁者,下意識覺得當媽媽的怎麼可能做的不對,一切都是以孩子好為目的呀。

但你們會發現,在2歲之前的孩子其實是最好帶的時候,一般就是父母安排了什麼就接受什麼,但在2歲之後,你們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乖了,開始會對你說"不",開始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如果父母在此期間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哭鬧和抗拒變成了日常上演的劇目。

但,那個真的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

2歲左右的孩子正在經歷一個重要敏感期——自我意識的發展期。每個嬰孩在剛出世的時候,會以為自己與媽媽,與這個地球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一個整體。

直到2歲過後,孩子會慢慢發現其實媽媽和他不是一體的,這個時候就是一種思想萌芽階段。

所以大人很容易在這個時候聽見孩子說"不",我不要吃這個,我不要做那個。因為他們在用這種方式試圖建起自己和外界的一個橋樑。

孩子在搖頭說不的時候,並不是拒絕父母的意思,而是想告訴父母這件事情他想要怎麼去做。

比起"亂選",教孩子負責更重要

在要不要給孩子選擇權的時候,很多父母是困惑的。

在他們看來,孩子那麼小,怎麼能考慮到選什麼才合適。

一開始我也有這樣困惑,直到我的閨蜜小蟲帶著她的女兒數數來我家做客,才給了我答案。

數數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在餐桌上可以自己端正做好,乖乖等大人把食物端在她面前,吃東西的時候也是細嚼慢嚥,不會撒的哪裡都是,吃完還會自己擦嘴巴,吃完飯下桌前還會對大人說:"我吃好啦,你們慢慢吃。"

這樣乖巧的小孩也會在一盒巧克力前對媽媽說"不",因為蛀牙的關係,所以小蟲規定女兒每天只能吃一粒巧克力,但數數就是想吃。

小蟲想了想說:"那好,你現在吃了,下午可是沒有了哦。"

數數連連點頭,高興的把那一粒巧克力吃了。

我很詫異,問她數數才3歲,真的不會一覺醒來就撒嬌耍賴嗎?

果然,午睡醒來之後,數數又來討巧克力。這時小蟲卻沒有再縱容,而是平靜的告訴她:"你以前答應過媽媽的,一天只能吃一粒,你上午已經吃了,所以下午你就不能再吃了,你可以選擇喝點果汁可以嗎?"

數數看起來有些失落,但卻真的沒有吵鬧非要巧克力,喝完果汁就安靜坐在一旁看繪本了。

我驚訝連連,但更多的是驚喜,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居然真的可以做到這些。

後來我才知道,這些都是在數數更小的時候小蟲努力培養的,比如吃飯的時候讓她選擇吃米飯還是麵條,或者出門前穿哪一個顏色裙子等等這些日常小事,並告訴她做出了選擇是不能隨意改變的。漸漸的,數數變成了一個可以為自己選擇負責的孩子。

父母如何教孩子選擇

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如果一味想讓孩子聽安排,往往孩子反饋給大人的就是無休止的吵鬧和反抗。

讓孩子擁有選擇權,是解決孩子第一個叛逆時期的最好的方式。

但孩子忘性很大,有可能現在選擇了餅乾,下一秒又想喝可樂。這也就是父母不敢輕易讓孩子選擇的原因——年紀太小,太容易反覆,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這是一個緩慢的引導過程,務必要認真耐心去對待。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因為反覆選擇時,卻因為大人不同意各種哭鬧打滾,這時大人堅決不能輕易心軟,要保持理智,要讓他們明白"你可以選,但不能輕易更改"。

再者,父母這個時候要站在統一戰線,千萬不能在媽媽還努力勸解的時候,爸爸卻因為孩子過於吵鬧而煩躁不已,輕易答應了孩子的無理要求,如果這樣一直下去,會讓孩子有一種"不喜歡不負責也沒關係,反正哭一哭爸爸就給了"的想法。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比平時更有耐心,可以安靜陪在孩子身邊,等他們哭鬧結束,讓他們知道,即使不開心了,父母也會陪伴在左右。

等他們冷靜下來,可以輕輕抱住他們,給他們擦眼淚,給他們一種親密的信任,告訴他們:"我知道你現在又想做這件事了,但之前我們約定好了不是嗎,我們可以先把這件事做完了再去做另外一件好不好?"

當"第三種選擇"出現怎麼辦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想要做的事情選項裡超綱了,並不在父母的預設當中。

這時父母不要直接拒絕。因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溝通時刻。

在幼兒園裡,學生有訴求的時候,老師都會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因為這會給孩子一種視覺和心裡上的平等,讓孩子更容易表達出他的想法。

所以,這時,父母不妨蹲在孩子面前,平靜問問孩子,他想做什麼事情,又為什麼做這件事。

在態度上,要給孩子一種我這麼問,不是因為生氣才問,也不是以反駁的姿態去問的,而要給孩子一種:媽媽真的很想知道"你想……"的是什麼。

如果這件事情在大人可以掌控的範圍裡,大人可以加寬他們的選擇,讓孩子完成"我想"。

這不代表大人的妥協。更多意義上,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在尊重他們的想法,一種和父母交換意見,增加彼此溝通,同時也可以加強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進而讓他們做事更加有條理性。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孩子考試結果出來,家長應該怎麼辦?一則笑話背後,是教育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