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家女兒大三了,愛上網。最近在網上聊了一位網友,她告訴我們她戀愛了,僅僅是由於對方能關心她,善解人意。和我們之間產生較大敵對!現在整天沉迷於其中,我們很急!請問老師我們該怎麼辦?
明鏡解析……
女兒從網上找到了一位可以“關心自己”“善解人意”的伴侶,家長為什麼會著急呢?與其著急不如靜心分析和思考女兒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可以更好地支援和尊重女兒的選擇和決定,這也是弱化“敵對”情緒的方向。
人在尋找心理慰藉的時候會從不同的渠道尋找適合自己的物件。早些年會有筆友、書友、學友,現在會有網友,只是增加了交友渠道,而達到內心需求的目的從來沒有改變過。同時,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交友方式從根本上與家庭關係毫無交集的部分,社交既然是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交友自然也就是其中一部分,無可厚非。家長對此有任何的抱怨和難受的情緒及反應,反觀自己,是不是過於敏感於孩子的獨立性,不相信孩子能自己處理好這件事,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擔心,那麼,這份擔心又意味著什麼呢?則需要家長自己深入探索,畢竟,人一定會有自我獨立期的,只不過是早晚時間的問題。所以,孩子告訴家長自己戀愛了,也是一項獨立性的表現,而這個獨立性指的是情感部分,需要自己去經歷,無論是哪種途徑,而家長能做的就是提醒和建議,而不是操控和限制。
伴侶之間的愛有原生家庭的愛的感覺和模式,但是,真正的感受卻是與原生之愛有根本上的區別,甚至是家長不能給予的。而且愛的感覺是多樣的,與年齡無關,與身份無關,更與生物屬性無關,愛是精神層面的體驗和感受,只能去體會,無法言明。所以,用道理嘗試去說明或控制對方不去做情愛之事,是違背精神需要的本能反應的,也是悖逆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內心需求。因此,任何人都無法用任何方式方法來束縛任何人對於情愛的需要,這其中當然也就包括父母親人。
總結,家長對於孩子的婚戀態度從擔心的角度出發是人之常情,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婚姻和美,愛戀和諧,這是一份願望,但不是能夠操控的工具。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而大腦只能支配手腳更換或者保持,而不能直接代替手腳執行。所以,一旦我們想要對方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就一定是有了操控的行為,而操控的結果一般都不會按照自己預想的發生和發展,如果有,也是暫時的。因為,這是規律,是法則,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