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殘疾兒童”是指在精神、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障礙,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的兒童。

那麼概括起來呢,“殘疾兒童”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類:智力障礙、身體殘疾和肢體殘疾,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智殘、體殘和肢殘。

由於近年來城鎮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我原來所在的學校流失了很多學習優秀的學生,殘疾兒童的比例越來越高,由三年前的14%增長至如今的20%。

這些被很多學校排斥的孩子,我們學校成了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後的選擇。其實,他們除了成績上差強人意外,其他方面並不比別的孩子差。

就拿六年級的小吳同學來說吧,他雖然去年畢業了,但我還是替他擔心。我來這所學校的第一年,就是帶的他們這個班,當時這個班有8名學生,這裡面多半是單親家庭,還有兩人是殘疾兒童,其中就包括他。

他和別的特殊兒童有很大的不同,他需要他的爸爸媽媽每天早上6點多送到學校,每天晚上8點多接回家。每年五一過後,孩子們開始午休,我校考慮到他們家的特殊情況,會讓他中午在學校休息。

因為小時候在肚子裡面做過手術,導致他從小大小便不受控制。他的家人每次來學校之前都會給他換褲子,每天在學校的生活都是靠一條尿布撐著。我剛帶他們時,教室裡每天都能聞到屎尿的味道,之所以不讓他晚上住校,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雖然現在比起小時候好太多,但進入一個新的學校,他的這種情況可能短時間內很難被其他學生所接受。面對如今這個以成績取勝的教育模式,他們在學業上很難走得長遠。

我們學校之前畢業的兩位兄弟倆,每次考試都得幾分,按片區劃分的學校不接收,家長先後跑了很多次,最後還是找熟人才能在另一所學校繼續上學,更何況六年級的這位學生還有這樣極其特殊的情況。

記得有一次家訪,存在智力障礙的小高同學一早上翻了三四次山頭,只因為我們說要去他們家。見到我們時都激動地跳了起來,家人說他已經好久沒這麼高興了。但是,小學畢業後就成了送教上門的物件。

殘疾兒童,很難像正常孩子一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儘管有些孩子可以進入清華、北大,但這只是小機率事件,更多的孩子連高中都上不了,因為他們在學業上並不優秀。

我曾以為教育能改變窮苦孩子的命運,可是在學校他們都是被冷落、被忽視的物件,更不要說進入社會了。

我們學校的這些殘疾兒童,儘管身體上有著和其他學生不一樣的地方,但他們依然勇敢地隨班就讀。我們沒有送教上門的學生,我想他們父母極力要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目的,是想讓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有誰對他們無禮,父母也會拼命維護。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是一個個家庭的希望,他們在世代傳承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們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只要他們還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未來的社會總會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透過我的日常觀察,這些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成績差點,其他不比別的孩子差。他們保留著人類最淳樸的優秀品質,儘管有一些讓我們頭疼的孩子,但是他們活得要比其他孩子更真實、更純粹。

對於殘疾兒童,我們不要過度去關注他們身體缺陷,鼓勵他們參與到日常學習與活動中,可以適當佈置一些他們可以完成的任務,以增強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

教育不是用統一的模板去約束不同的孩子,而是要根據他們行為、習慣去因材施教。多去關注個體的學習成果,而不是班級的綜合排名。發掘他們的積極因素,在課堂上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斥責。

他們內心是非常渴望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導致他們有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如果我們運用得到,他們的這些不被人看好的特點,將會是一筆隱形的財富。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園長必讀」幼兒園課程管理有哪些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