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萬物皆有因,萬般皆有果。近期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鄭爽事件”,又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教育內卷化”,全民參與“教育軍備競賽”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有多少隱而未現的“鄭爽”呢?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暗藏有鄭爽父母的影子呢?

天底下最難的事,莫過於為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俞敏洪、麥家等眾多專家推薦,被評論為“應置於所有教養類圖書之前”的暢銷書——《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給出了我們想要的答案。曾任斯坦福新生教務長,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透過與眾多家長、教育工作者、大學招生官的深入交流,結合作為母親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成年不等於成人,成人取決於成長。

01

托爾斯泰曾說: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長到18歲時,能否真正成人——擁有成熟的思想和獨立的靈魂,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在他/她18歲前的養育。

作者朱莉談到“清單式成長”:我們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在好學校好班級中取得好成績,還要獲得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不只參加社團,還要建立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群服務,因為要讓大學看到他們會關心別人。

鄭爽的父母就是按照“清單式成長”打造女兒的:鄭爽很小開始學習長笛、舞蹈、鋼琴等,小學時還連連跳級。她4歲登臺表演;5歲開始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12歲去成都學習;16歲被母親拉到表演系的考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隨後躋身演藝圈。

看看朱莉描述的“清單式成長”,結合鄭爽“清單式成長”血與淚的教訓,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也計劃,或正狂奔在“清單式成長”這條道上呢?

昨晚,很久沒聯絡的朋友突然電話與我告別,原來她決定離京回家發展。大概情況是:她弟弟畢業後一直不工作,隨後在家“啃老”5年,期間與父母多次發生肢體衝突。她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引領弟弟出去工作,實在不得已,才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為朋友遺憾的同時,我想起了關於“啃老族”的順口溜: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近些年,時不時爆出“巨嬰”的資訊,不斷顛覆我們的三觀。湖北十堰的王小林大學畢業後不工作,“宅家”14年後餓死,河南信陽23歲男子楊鎖,餓死家中……類似這樣的事情,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有30%左右的年輕人靠“啃老”生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少”的現象。這樣的資料很大程度暴露了“過度養育”的問題。“過度養育”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溺愛不是愛,是對孩子的一種甜蜜的摧殘。

02

教育家馬卡連柯: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作者朱莉指出:孩子們不會在第18個生日的午夜時分,魔術般地獲得生活技能。

從懷上孩子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舉全家之力,細心呵護這個小生命,精心規劃完美的成長清單。從胎教、早教班、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甚至擇業,我們都嚴格按照成長清單逐項精準落實。

上昂貴的課外班、買天價學區房、甚至海外陪讀……我們像直升機一樣,隨時盤旋在孩子頭頂,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時時發號施令,刻刻為孩子排憂解難。我們被“分分分,孩子的命根”裹挾前行。當親子關係惡化時,我們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一直都在溺愛孩子。

為什麼我們陷入了溺愛的深淵,還渾然不知呢?

首先,因為現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我們將更多的精力、財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覺形成過度養育;其次,我們都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捆綁,不斷地升級打怪,致使“雞娃”現象越演越烈;最後,現在正處於資訊大爆炸時代,“別人家的孩子”的資訊應接不暇,我們常常處於盲目攀比和恐慌中,致使我們和孩子焦慮不安,疲憊不堪。

03

法國教育家盧梭: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一些孩子出生後,就得到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以及父母六人“帶娃天團”的百般疼愛。孩子上學後,我們嘴邊常掛著“你只管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除了要求孩子完成學校的作業,我們不惜犧牲所有的節假日,帶著孩子輾轉於各種課外班、興趣班、參加各種活動和競賽。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

盧勤曾經談到:過分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

從古至今,“過度養育”在文學作品和我們身邊不斷上演。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高老頭》中,高老頭對自己兩個女兒過分溺愛,為了讓女兒混跡於上流社會,無休止、無原則地幫助女兒。最終,被女兒無情地拋棄。

上海48歲海歸“啃老”7年,當80多歲身患尿毒症的老母親丁阿婆勸說兒子時,她兒子還振振有詞:是母親給害的。

正如作者朱莉所述:過度養育的孩子,不僅缺少基本的生活能力,還會影響心理健康,甚至會讓父母倍感壓力。

04

我們應該怎樣避開過度養育,幫助孩子實現從“成年”到“成人”的健康轉換?本書作者朱莉倡導我們實施“權威式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要求”和“反應性”這兩個維度,提出了“權威式教育”。“權威式教育”主要指:給孩子設定合理的要求和行為目標,要求孩子服從並達到這些目標;目標實施過程中,給予孩子關愛,用心傾聽孩子,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

我們不妨試試以下這些小建議。

1)讓孩子擁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蓉如實說。

音樂天才莫扎特:“當我感覺很好,或者心情很好的時候,或者當我乘車出去、美餐之後散步時,或者是當我在晚上不能入眠的時候,各種靈感就會輕鬆地湧入我的大腦。” 莫扎特音樂創作的經歷告訴我們,他的大腦沒有“工作”的時候,也就是當他徹底放鬆身心時,他的靈感就會突然閃現。

2)教會孩子基本生活技能

心理學博士康妮·道森指出: 過度的養育和彈性規則會導致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無助和缺乏準備。從未參加過家務勞動的孩子在工作中表現也通常不佳。

“東方神童”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17歲進入中科院,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中科院勸退。後來,他花了很長時間學習生活基本技能,才恢復正常。替他惋惜的同時,我們需好好警醒。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對456名孩子跟蹤、調研20年後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是1:10;工資收入高20%;而且,愛做家務的孩子的離婚率會低很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我們從早到晚都嚴絲無縫地盯著孩子學習,無論節假日,孩子的作息時間都精確到分鐘。我們和家裡老人達成高度默契,大家全天候輪流包辦孩子的一切,起床、穿衣、繫鞋帶、餵飯、背書包、接送上下學……如果孩子想嘗試做家務,我們會以耽誤學習,或者擔心孩子做不好,反而給我們添亂為由而拒絕。

作者朱莉告訴我們: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嘗試、失敗和做得更好的自由,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學會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門。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我們可以按照這些步驟逐一實施:首先,我們幫助孩子做;其次,我們和孩子一起做;再次,我們看著孩子做;最後,讓孩子獨立完成。具體操作時,謹記:完美主義不僅是美善之敵,也是成長之敵。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不完美才美。

3)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

歌德:誰沒有用腦子去思考,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說:"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猶太人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諾貝爾獎獲得者佔全球22%,最富有的企業家佔全球50%。猶太人的孩子放學回家後,父母會問:你今天在學校提問了嗎?你問的什麼問題?這個民族能成就眾多世界精英最重要的秘訣是:教孩子學會提問。

教育學家洪蘭博士在《學會思考》中提到:思考關乎一生,會思考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思考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它需要不斷地引導和訓練。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呢?

作者朱莉告訴我們:持續提問法。就是針對一個問題,我們向孩子連續問5個為什麼,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對事情要旨的理解。

4)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奧斯特洛夫斯基: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們要教導孩子,遭受困境時,不自怨自艾;經受挫折時,不怨天尤人。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跌倒,不斷爬起的過程。面對困難,迎接挑戰,養成堅韌的品質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關於孩子堅韌品質的培養,書中總結了一份18歲的人生挫折清單,簡單總結為:學習型挫折——考試不理想,認真複習後再考試,仍不理想;生活型挫折——不小心弄丟了心儀的物品;交往型挫折——好友結伴外出,沒被邀請;自尊型挫折——遭受友人莫名其妙的誹謗。

5)學會傾聽孩子

蘇格拉底: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談到 : 當我感到傷心或受到挫折時,我最不想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別人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傾聽,如果有人體諒我內心的傷痛,並給我機會來聊一聊我的困擾,那麼我會感到我的傷痛在減輕,我的困惑在消除……

我們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是一味地聽,可以在恰當的時候給予相應的迴應,可以是眼神的交流,也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迴應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哦……嗯……原來是這樣……”。但要注意,我們儘量少引導,而是多跟隨,只有這樣的傾聽,才能產生治癒孩子的效果。

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共勉之!

參考資料: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22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催促?講道理?用笑聲啟用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大人不妨試試遊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