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教育就是生長”這是哲學家盧梭和杜威強調的一個教育理念。生長需要有一個友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三個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
我認為現在這三個方面的環境還是很不友好。在學校裡是應試導向的激烈的競爭;在家庭中是家長的嚴重焦慮;在社會上,是急功近利的價值觀。我覺得這三個東西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在孩子們的心靈上。
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是抑制應試導向的激烈競爭,我講的是“抑制”,把它減少一點,我本來想講“叫停”這種競爭,但是我知道做不到,叫了這麼多年,都沒有停。退而求其次,我希望至少能夠抑制這樣的競爭。
學校現在成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這個戰爭就拉開了序幕。有兩條戰線:
一條戰線是家長們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而戰,一對年輕的夫婦生下來一個娃娃,就開始為好幼兒園、學區房、重點校而操心,開始拼搏了。
另一條戰線是孩子們為應試和分數而戰。從小學、中學到高中,愈戰愈烈,沒有喘息的時間。
當然,像這樣一種激烈競爭的根源我認為還是在應試教育,一個人在童年和少年的時候是他的身心生長的關鍵時期,教育的使命本來應該讓孩子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健康的生長。但是,我們的教育把沉重的功課負擔壓在孩子們的身體上,普遍的睡眠不足,近視眼很多,健康狀況不佳。
經過這樣一步步地縮減,這種教育實際上是非常片面化的教育。最後所有的孩子都在應試分數上競爭,這個競爭怎麼會不激烈呢?
一個人只有他的心靈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心靈裡面才會萌生真實的道德情感和審美情感,才會覺得世界和人生是美好的,才會嚮往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所以,如果沒有感受到生活的意義,這些情感的培養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教育,這方面的教育就會流於表面。
我覺得惡性競爭的嚴重後果正是在漫長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所以我接觸的孩子很多盼望快快長大,早一點結束上學的痛苦。杜威說,“教育就要生活”。但是,我們的教育卻使孩子們覺得整個學生時代是沒有生活的,生活在未來。
應試教育實際上阻礙了心靈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還阻礙了個性的發展,每一個人都是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特殊的稟賦和性情。教育應該尊重差異,讓每一個人的稟賦得到生長,性情得到滿足,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是,在應試的體制下,從小學開始,人的價值就被分數固定了,全優生榮耀因此而自負,差生受到歧視,因此而自卑,其實優生和差生心理上都不健康。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分數至上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競爭。許多後來大有作為的人,當年他們在學校裡很多被看作是差生,備受壓抑,一個孩子有藝術天賦,或者體育天賦,或者他關心集體,他為什麼就不應該有榮耀呢?
所以,我主張應該淡化分數的作用,讓每個學生因為他的特長,他的長處受到尊重,得到友好的對待,擁有自信和快樂。
第二點,孩子的心靈生長,家庭也常常是不友好的環境,中國的父母普遍有焦慮的情緒,在我看來,中國父母的焦慮是壓在中國孩子心靈上的最沉重的負擔。這種焦慮因為孩子的學習而起,就必然導致親子衝突,經常還導致夫妻之間的衝突,戰火就從學校蔓延到了家庭裡面,家庭成了另一片硝煙瀰漫的戰場。孩子知道自己是父母焦慮的原因,往往還是父母爭吵的原因。所以,就會產生負罪感,有時候還會自暴自棄,有時候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焦慮主要的根源是應試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家庭教育是被應試教育綁架的,孩子上了一天學,回到了家裡要做大量的作業,家長負有監督、檢查,有時候甚至是輔導的責任。因此,事實上在應試教育上被派定了一個角色。同時,分數、考試、升學是硬指標,也迫使家長不同程度的對應試教育予以配合。
在我看來,應試教育雖然有很大的強制性,但是家長仍然是有一定的選擇自由。一個孩子如果功課不好,如果家長有正確的態度,在家裡面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他還有喘氣的機會。如果父母跟學校聯合起來,沆瀣一氣,孩子真是沒有活路了。
我想提醒廣大家長,孩子的未來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中,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的手裡,前一半父母無能為力,只能為他祈禱,後一半父母是可以起很大的作用的,就是給他以正確的教育,讓他有一個健康的人格,有良好的素質,具備自己爭取幸福和承受苦難的能力。
總之,我對家長有兩點建議:
1、給孩子的學習鬆綁,不要把應試的成績看得太重。
2、給父母的責任鬆綁,不要企圖規劃孩子的未來。
有了這樣兩個鬆綁,你輕鬆,孩子也輕鬆,家庭的氛圍就會比較愉快、和諧,而在這樣的氛圍中才可能有好的家庭教育。
第三,社會應該確立多元和諧的價值認知。一個正常的社會生態應該是多元、和諧,每個人按照他的稟賦和興趣的不同,能力的大小,各得其所,分工合作,這樣來組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所謂的成功人士,出人頭地一定是少數,大多數是平凡的,無論你多麼拼命,你的孩子將來能否出人頭地,完全是不可把握的。
所以,最好是持有平常心:
1.允許和接受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2.鼓勵和支援孩子選擇符合他的興趣和能力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