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媽媽,你別給我那麼大的壓力好不好,我學習已經盡力了!你只要跟我們同學家長聊天,回來就要跟我嘮叨,我真的做不到你說的,你是要逼死我嗎?”小敏非常煩躁的跟她媽媽喊道。

小敏是一位高一的女孩,她是家中的獨女,母親因為當年學習不好,在家中受盡父母的冷待,所以對她抱有很大的期望。

從小到大,只要她的學習低於90分,她就會捱打,甚至自己不小心做錯事情了,她就會受到母親的冷暴力,每次都是以她討好、道歉結束。

對於小敏的話,媽媽也是很不理解,頗為無奈的對她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看你大姨和你二姨學習成績好,現在工作也好,媽媽就是吃了不學習的虧,所以才過的這麼辛苦,這都是例子,你難道要像你媽這樣麼?”

小敏媽媽越說越憤怒:“你小時候那麼聽話,怎麼現在長大了一點也不懂事了呢?居然還和媽媽喊,你越大越學回去了是麼?”

為何孩子年齡越大,即使是為了孩子好,我們做父母也很難跟他們溝通?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那麼孩子也會在心裡給父母落實一個位置。這個位置決定了她來如何對待你。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父母理所當然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單方面的考慮自己的想法,就會認為“我為了你好”,這是正確的,那麼孩子也應該這樣想,也應該按照自己說的做。

小敏媽媽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小敏說,我為了你好,我當年沒學好,吃了虧,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別走我的老路,按照我說的方式去做。

可是我們忘了小敏已經長大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即使你說的對,這種強加的想法,孩子也是不願意聽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心裡對你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你根本不理解我”。無論你再說什麼,他們都會在心裡豎起這個外殼,父母就很難再走進他們的心裡。

而孩子給父母在心裡形成的這個位置,孩子一般不會說出來。但通常父母是能夠感覺得到的,他把父母放在什麼位置,就會用什麼心態去對待。

可往往我們都沒有覺察到孩子這樣對待父母,其實都是我們親子關係互動的結果,只是單純的認為是孩子的“不懂事”、“不努力”、“找藉口”。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父母對待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呢?大致可分為六種應對的形態:可交流、信任、崇拜、不屑、懼怕、逆反。

可交流

當孩子覺得父母是比較開通、明事理、能聽進去自己的話時,孩子就會把父母放在“可交流”的位置上。

信任

當孩子覺得父母是民主的、能夠信任自己的、能夠堅定的支援自己的想法、認為父母說話辦事靠譜,很值得相信,值得依靠時,孩子就會把父母放在“信任”的位置上。

這時孩子在遇到猶豫不決特別是重要事情,能夠去父母的幫助、慎重的思考父母的意見,有時也會把自己遇到的不開心的事情和父母說說。

崇拜

當孩子對對父母特別欣賞,認為父母什麼都優秀,是最棒的,以父母為驕傲,視父母如偶像時,就會把父母放在“崇拜”的位置上。

但是崇拜多數是發生在孩子較小的年紀,或是在青春期之後的成年期。

這時孩子會對父母的說教,心悅誠服,也能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事。

以上這三種是孩子在應對父母時,比較積極的方式。

下面是最讓父母頭疼的三種消極的應對方式:

不屑

當父母說話總是出爾反爾,自身沒做到總是在要求孩子時,孩子多數情況下對父母“不屑”。

這時孩子會把父母看得不那麼重要,常常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帶聽不聽的,不反駁也不理睬,你說你的,他做他的。

懼怕

當父母表現的太強勢或脾氣太暴躁,動輒打罵、情緒控制不好,這時孩子會感到非常的“懼怕”。

這時孩子會在父母面前很受拘束,畏畏縮縮,唯唯諾諾,不敢表現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情形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逆反

當父母過於溺愛或者時過於保護孩子時,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或者是非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就容易出現“逆反”的行為

這時,不管父母說什麼,說對說錯,只要父母一張嘴,孩子就會極反感,極不耐煩,專門和父母對著幹,父母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

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青春期,也是最讓父母頭疼的。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到,孩子如何去面對父母,除了自身的生理變化之外,大多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的養育方式決定的。

父母養育孩子的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溝通方式和內涵,當然也就有不同的教育效果。而這些教育的結果,會對孩子成年後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採用可交流、信任、崇拜三種積極應對方式的孩子,內心是有安全感的、非常積極樂觀。在這種親子關係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活潑開朗,文明禮貌,善良友愛,知恩感恩,有很強的可塑性。

採用不屑、懼怕、逆反三種消極應對方式的孩子,內心更多的是自卑的、是感到不被肯定的,也非常敏感,在這種親子關係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冷漠、怯弱、消極、叛逆,悲觀,人家交往差等。

著名心理專家田宏傑曾說過:“只有家長給的方法合適了,孩子才會改變,才會成為你期望的樣子。”

所以,當孩子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來對待我們的時候,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去責怪孩子的不懂事,也不要想盡辦法讓孩子來改變。

要去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溝通方法是否合適?要去思考自己在這段關係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多去問問自己:

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他遇到了什麼困難?

他需要我來提供什麼幫助?

如果我是他,此時此刻他最想要父母做什麼呢?

當父母能夠及時的反思自己的行為,能夠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的時候,那麼孩子也會用積極的方式來回應你。

蘇聯心理學家列維托夫說:“心理過程是不斷變化著的,既有暫時性,又有穩固性。”

因此,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態及其變化,經常反思、改進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給孩子營造一個舒適、安全、健康、有愛的氛圍,這樣孩子才會健康茁壯的成長。

17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現在老師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確嗎?孩子寫4+1+6等於十一被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