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話題,經常被人們所談論,或者我們經常聽到幾個字“教書育人”。在這裡我也想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
從“教”字我們可以發現,“教者,孝之文也。”可見,我們傳統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懂得孝道,況且古代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透過舉孝廉來推薦做官的。再例如古代的識字讀物《三字經》裡就有許多關於“孝”的句子。像“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等。可見,古人就在孩子的啟蒙教育中灌輸了“孝”的道理。那麼,古人的這種教育方式有沒有可取之處?非常有價值。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能幫助別人嗎?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嗎?簡直近乎“天方夜譚”。這應該是教育的初衷,是教育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品質。可能有的人認為,我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知識,學習文化。難道懂得這些就能考上大學?可是我要說,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丟失了,考大學又有何用?夫妻雙方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攻讀孩子考取了重點大學,將來找到了如意的工作,但當你們老了,你們“引以為榮”的孩子照管你們嗎?真的是忙得抽不開身還是託詞?這就只有當事人明白了。
接著,我認為教育應該是全社會的事。尤其家庭教育也是很關鍵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孝”,可能更多的情況下需要家庭教育來完成。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家三代人,父母對爺爺奶奶很孝敬,那麼兒女通常對父母也會很孝敬。但有的家庭如果一代對長輩不孝敬,那就會代代不孝敬,這可能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家風”。其實,這就是家庭教育。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家庭,如果天天都在打麻將,那麼這家的孩子學會的就是打麻將。接著就是環境的影響。相信“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大家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學校的教育。因為我們經常說的“教書育人”,其實說的就是學校教育。當然學校教育最主要的承擔者就是老師。
老師,作為教育的施教者,的確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正因為如此,老師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幾十年如一日,培養了和造就了無數的學生。但是,今天的社會普遍對老師的認可度在下降。不可否認,在老師的隊伍中,肯定存在“害群之馬”,但那畢竟是少數,大家怎能“一葉障目”呢?我們只有對老師足夠的尊重,才能讓老師安心的施教。才能造就更多的人才,才能有更多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莘莘學子誕生。也就是說“尊師重教”僅僅不能成為一種口號。但是,恰恰相反。今天的老師成了弱勢群體。給老師懲戒權,但似乎一不留神就會受到家長的鬧事,緊接著就是上級領導的制裁。教學中,有好多獎勵措施,但真的就合理嗎?調動了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嗎?例如教師的評職稱。評到高一級的職稱,就會漲工資,那麼評定的規則似乎非常合理?好像每一個地方,甚至於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規則,難道所有的學校都做到了公平、公正嗎?真的是按照老師平時付出來評定職稱的嗎?所以,在現實中,有些老師已經真的是“心灰意冷”。那麼還有大多數老師繼續在奉獻、任勞任怨地搞教育,為什麼?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學生,不是有句俗語說“誤人子弟事大”嗎?所以,與其說是“奉獻”還不如說是作為老師的一種責任,一種神聖的責任;也是自己的使命,不容侵犯的使命。最後,我想呼籲一下全社會,重視教育,首先要關心老師,讓老師真正的積極、陽光、快樂去搞教育,去“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