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留學生”源於中國。唐朝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能過長,因而難以更好地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時還派遣了一批學生,留在中國長期學習,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

彼時繁盛的唐朝開啟大門,迎接來自世界的學子。鼎盛時唐都長安外國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留學生學成後可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留在唐朝“就業”。據記載,曾在唐朝做官的外國人有3000多人。這無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波留學潮。

一千多年後,華夏大地又一次湧動起留學的浪潮,這一次是閉關自守的中國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一大批有志青年赴美日、歐洲留學,學習先進技術,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這場留學潮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庚款留學生”。

第一批庚款留學生

01 庚子賠款

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佔領北京紫禁城。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逃往西安,為保住權位,慈禧太后命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等與列強進行和談。1901年9月7日,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廷與11國代表簽訂《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史稱《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釐,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

瓜分

此時中國全年的財政收入僅有約白銀1億兩,原本的支出尚需1.1億兩,已是財政赤字,自1902年起,每年又要增加相當於年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支付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將賠款轉嫁給地方,每年賠款均分攤入省,各省又分攤入州縣,州縣復分攤於各色人等,最終將分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可以說每一箇中國人都分擔了庚子賠款的重負。

02 庚款退賠

1904年,梁誠是時任中國駐美公使。12月,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談判。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說明美國政府也認為庚子賠款的索賠額度虛高。歷史在此為災難深重的中國展露了一線生機。

梁誠

經過多方努力終於促成老羅斯福總統的讓步。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透過法案,授權羅斯福總統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宣告,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

03 庚款興學

1909年庚款退賠正式進入操作階段。如何使用這筆鉅額退款,退錢、換物、搞建設......顯然可以有許多的選擇,歷史最終把它用在了“興學”上,而這樣的一種選擇對中國近代科學和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梁誠幼年留美,他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中國科教的落後,意識到興辦教育對中國的意義,於是提出了將退款用於辦學堂、派遣留學生,興辦教育的設想,並積極說服各方,最終使之付諸實施。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並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雙方協議,創辦清華學堂,並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1911年4月,用庚款創辦的清華學堂成立,這就是今天的清華大學。1949年,梅貽琦先生在臺灣用庚款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庚款留學生

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宣告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先後宣告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退款用於中國文教事業,包括:設學、設研究所、選派留學生、補助學校、補助文教團體、資助研究、編譯世界名著、聘請外國學者、出版交流和其他文教事業。

這就是歷史上的“庚款興學”。

04 庚款留學生

歷史彷彿開了個玩笑,在庚款恥辱的陰影下走出了一個熠熠生輝,星光閃耀的留學生群體。

庚款留學生的具體人數現已無法確切統計,其中赴美留學生的情況大致如下:1909年首次考選,錄取47人;1910年第二批考選,錄取70人;1911年第三批考選,錄取63人。1909~1929年間直接或間接受庚款資助的留美學生達1800餘人。

其後時局政局雖多有變故,但庚款留學活動始終沒有中斷。自1933年起“清華公費留美招考委員會”受教育部委託,先後在全國招考6屆留學生,每屆錄取名額30多人,近200名優秀學生被資送留學美國。

在庚款留學生中走出了梅貽琦、金邦正、胡剛復、張子高、徐佩璜、胡適、趙元任、胡明覆、周仁、秉志、過探先、姜立夫、吳憲、孫學悟、龔祖同、顧功敘、趙九章、張青蓮、陳省身、錢學森、馬大猷、楊振寧、竺可楨、童第周、錢令希、汪德昭......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遍佈於自然科學、工業、工程、金融,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教育、外交諸領域,如璀璨群星,閃耀在20世紀中國的天空。

13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怎樣的教育才是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