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閱讀是非常好的習慣,可是我們在生活中卻發現,有些孩子也喜歡看書,寫作文說話的時候,卻總是顯得無話可說,家長抓破了腦袋也找不到辦法。其實,只要家長多做一步:閱讀交流,就能讓孩子的表達有質的飛躍。
課後,我與家長進行了交流,希望鼓勵家長讓孩子更多地進行閱讀,家長卻搖搖頭:“他在家經常看書的。”
當時,我十分奇怪,按理說愛看書的孩子,寫作和表達不應該太差吧?!於是我將觀察的重點放在了孩子和家長的互動上。我發現媽媽極少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所談的話題幾乎都是任務式的,今天要幹什麼去哪裡,孩子對於這些交流也是興趣缺缺。
我明白了癥結所在,儘管孩子也喜歡看書,可是沒有了日常與家長的“閱讀交流”,孩子的思想就像缺乏動力的發動機,永遠也不會點燃。那些看過的書本只是一些生硬的資訊,無法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刻印,這些看過的書更難以為我所用,成為作文路上的助力。
於是,我改變了方式,對家長說,孩子讀書後,要多做一步“閱讀交流”。這樣的交流有這些好處:
1、閱讀交流是練習表達的過程閱讀交流的過程,也是孩子將看過的書本的資訊重新在大腦中編碼,組合,形成自己的知識庫的過程。家長通過和孩子的閱讀交流,才了解到孩子看書時到底看進去了多少。我們會發現,年幼的孩子一開始在說故事情節的時候,總是顛三倒四,經過持之以恆的練習和交流,家長啟發孩子慢慢地補充相應的情節、人物,孩子就會在腦海中梳理故事的邏輯,經過不斷地練習,就是孩子潛移默化學習如何排篇佈局的過程。
2、閱讀交流提升孩子閱讀的動力兒童天生喜歡交流,特別是當自己看到了喜歡看的書籍時,會有和別人分享的衝動。如果家長能夠在早期與兒童建立閱讀交流的習慣,讓孩子能夠有機會說說自己喜愛的書籍,對書本中情節和人物的看法,將會使兒童更願意閱讀,同時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機會。
3、增加孩子的自信與自我掌控感與孩子互動,交流讀過的書本,鼓勵孩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也是讓孩子增加自信的過程。在孩子步入集體生活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讓孩子去表達自我。而前期與家長的交流就是集體生活之前的演練,通過與家長的互動和模擬,孩子逐漸提升對自我的掌控感,從而能夠在集體生活中更順暢地與他人交流。
4、閱讀交流引導孩子進行思考現在,批判性思維已經成了教育的熱點之一,而批判性思維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讓孩子學會提問和思考。家長和孩子的閱讀交流就是對孩子提問的啟發過程。通過提問,讓孩子不僅僅是眼睛看書,更重要的是要在看書的過程中,把腦袋動起來,把隱藏在書中的線索找出來。
我還教家長,閱讀交流可以這樣做。我們鼓勵家長可以從5W1H開始,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
Who:這個書本中都有些什麼人?他們分別是誰?是什麼身份?
What:某個人做了些什麼?某個人的經歷時什麼?在某個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
Where :這個故事是在哪裡發生的?
When:這個故事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Why :某人為什麼這樣說/做?為什麼他們要做這樣的事情?這個事情為什麼會發生?
How: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做的時候看上去開心麼?難過麼?生氣麼?真心麼?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孩子的狀態有了明顯的提升,真心為這個孩子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