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最近又看了一遍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英國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講述的是英國私立學校沃敏斯特中學和公立學校貝姆羅茲互換學生、互相體驗生活的故事。

1、你掌握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自律

片中的私立學校沃敏斯特中學,有300多年曆史。跟隨鏡頭,你會和幾位公立學校的交換學生一樣,驚歎於校園管理制度呼之欲出的英式貴族氣質:

這裡的男生必須打領帶、穿皮鞋,扣好襯衣第一粒鈕釦;

女生不可以穿短褲、披頭髮、化濃妝;

校園裡行走的學生,絕不會看手機,而會邊思考邊邁出平穩卻快速的步伐向前走。

對此,沃敏斯特中學的校長說:只有先給學生的著裝和外表定下高標準,將來才能提高學生行為表現的標準。

在沃敏斯特中學的寢室裡和課堂上,你很快就能感受校長所說的被提高了的"行為表現標準":

晚上,手機被統一交由老師保管,10點準時熄燈睡覺;

課堂採用小班制教學,班上十幾名學生,只要講小話,立即被發現並制止。

當交換來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得知講話真的會被趕出教室後,嚇得閉緊了嘴巴。

另一邊,被交換到公立學校的3名私立學校"學霸們",同樣感到了不適應:他們見識了鬧哄哄的課堂,以及在課上痛罵老師的同學。

其實,公立學校同樣有管理制度,但課堂上的學生實在太多了,老師管不過來。

下午3點放學,得知公立學校沒有安排其他活動,"學霸們"打了一下午的遊戲。

事後他有些後悔,因為在私立學校,這段時間將用來上課、參加社團和完成作業。"學霸"承認,如果一直在公立學校的環境裡,自己也許並不會像在私立學校時那麼自律。自律不是孩子天生的。在私立學校,是嚴苛的管理制度和規律而充實的日程安排,讓學生們養成了認真上課的習慣,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敬畏規則的習慣,積極向上的習慣……這些習慣,總結出來,就是自律。

沃敏斯特中學的校長說,自律將在學生未來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環顧四周,這句話早已應驗:時代發展,知識更新,離開了老師和家長督促,唯有那些能夠自律堅持學習、自我迭代的人,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02你培養的不僅是興趣更是自信

有趣的是,公立學校貝姆羅茲的校長起初認為:私立學校嚴格的管理、緊湊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很壓抑。

後來她發現,事實恰恰相反,她發現,這裡的學生安靜淡定、輕鬆快樂、積極振奮、享受其中,言談舉止中透露出來的,全是自信。

這樣的自信源自何處?在沃敏斯特中學,有42個興趣小組,包括汽車組裝、天文觀測、步兵見習等等。校長說,學生們任意選擇,不斷嘗試,在實踐中獲得樂趣,將來對新鮮事物就不會逃避,會很自信的參與其中。

學校定期組織集會和晚宴,儀式隆重,每一個學生都要穿正裝出席,參與其中,很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有時,學校還會請來社會名流,學生們會覺得,這就是自己將來的樣子。

當看到這些時,公立學校校長說,這些活動確實可以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但受限於經費問題,她沒有辦法將這樣的活動複製到公立學校中來。相比經費,還有一種軟實力更難複製。在沃敏斯特中學,自信、鼓勵、重視和尊重,是學生們在學校的每個環節都能收穫到的。試了幾堂課的公立學校學生髮現:"哪怕你坐在角落裡默默聽課,老師依然不會忘記你,會主動上前與你交流,詢問你的意見,看你是否聽懂上課的內容。"更讓他們驚訝的是,沃敏斯特中學有一個特有專案:"校長一對一談話"。談話中,校長肯定了他們的優勢並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和突破自己,一名學生還被告知,"你將來是要做大事的"。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支火柴,終有一天會劃破黑暗、點亮夜空時,他還有什麼理由要去做一粒塵土呢?

03你踏進的不僅是學校更是圈層

與其說是交換學校,不如說這兩撥學生是在交換人生。沃敏斯特中學學生一年的寄宿費用超過27000英鎊,是2014年英國人均年收入的1.6倍,能夠負擔起學費的家庭,條件可想而知。入學前,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考評,以保證能挑選到最符合要求的學生。

而公立學校實行就近入學、免試入學,有些孩子還要和父母一起為生活開支煩惱,有些孩子身在英國卻連英語都不會說(比如移民)。

入學時的差異,為兩個閉環的形成埋下了伏筆。首先是教育的閉環。高額的教育投入和學費,意味著沃敏斯特中學有精力、有責任對每一位學生負責,那麼"校長一對一談話"專案、學校為每個孩子制定個性教育計劃也就不足為怪。私立學校的強大更在於各個環節的優秀,學生、老師、家庭、資源、硬體……環環相扣,形成合力。相反,貝姆羅茲老師的大多數精力,都放在了吵鬧的孩子身上。

不知不覺間,社會的閉環也在形成。教育資源的傾斜,幾乎註定了兩校學生畢業後的走向。在英國,每年只有7%的學生能進入私立學校,正這7%的人,幾乎佔據了整個國家的上流社會。在成為精英後,他們會讓後代繼續接受私立學校的精英教育,確保輝煌的地位和人生得到傳承。

紀錄片所展現的教育差異,其實背後是階級分化。這不是我們的價值主張,但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儘管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這樣的精英教育,但紀錄片也讓我們得到啟發:在孩子的教育中可以用精英的標準要求孩子,並激發他們人性中更積極,更有溫度,更有創造力性的能量,是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更有力支援。

最新評論
  • 1 #

    紀錄片所展現的教育差異,其實背後是階級分化。這不是我們的價值主張,但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儘管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這樣的精英教育,但紀錄片也讓我們得到啟發:在孩子的教育中可以用精英的標準要求孩子,並激發他們人性中更積極,更有溫度,更有創造力性的能量,是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更有力支援。——原文摘要

  • 2 #

    什麼精英教育,其實就是權貴人士的子女的堆金教育圈子。一畢業後都可以互相擔保去好的公司企業,然後有好的校友資源,父母資源。。。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如何帶孩子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