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在當下這個充滿浮躁的時代,自律已是被頻繁提起的高頻詞彙。

我們都知道:自律,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控制力,自律的人能比普通人獲得更高的成就,具備更高尚的品質。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自律將決定著一個人日後的學業乃至他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沒有任何自制力,看電視不分白天黑夜、睡覺不看時間早晚、吃飯東張西望、做作業磨磨蹭蹭、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事實上,孩子的自律,根源在於父母,父母只有養成自律習慣,孩子才會自律,在這條自律的道路上,父母與孩子需要彼此守望,一起成長,才能越來越優秀。

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定下的目標。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讓孩子學會自律,而父母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在孩子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不要無原則的愛孩子

愛孩子要有一個度,做到有原則的愛孩子。是父母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所在,父母要給孩子訂立一個規則,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2、不要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也較差,無法抵禦外界的誘惑。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不要即時滿足他們的要求。讓孩子明白實現他們的願望要學會等待。

3、幫助孩子梳理規則意識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規則是什麼?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

但父母要明白,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要避免單向硬性的規定,而是與孩子雙向互動,一起定規則對孩子形成自律意識才更有效果。

4、讓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要鼓勵孩子去做,不要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日常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做決定前思考,做決定後負責的習慣,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自己做主,能夠有效培養孩子的主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而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自尊心、自信心、自律能力和辦事能力,而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礎。

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被你安排好了,孩子就會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自然也很難學會自律。

5、讓孩子學會吃苦

很多父母不但為孩子包辦一切事情,甚至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一旦摔倒或者遇到困難,父母們總會衝在孩子前面為他們抵擋一切。

事實上,讓孩子學會吃苦,是對孩子最好的鍛鍊。

6、通過運動來抵制誘惑

很多時候,孩子不自律往往是因為“眼前的誘惑”太大,而運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抵制誘惑。比如,孩子很想打遊戲的時候,可以帶他去打籃球、羽毛球,跑步,游泳等等。

運動會啟用前額葉皮層,讓“冷認知系統”變得活躍,讓人變得冷靜、理智。而且,它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再聚焦於“眼前的誘惑”。

7、引導孩子找到目標

孩子要去尋找的目標,就是實驗中的“第二塊糖”它對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越會願意為它延遲滿足,從而表現得越自律。

當孩子習慣了自律的生活,TA對時間的利用更高效,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的領域,也會有更深刻的自我認知,也就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

這個長遠目標也會反過來激勵孩子增強自律的能力形成了良性迴圈。

8、父母以身作則

想要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擁有自律的生活習慣。即便原先的生活習慣不夠自律,也可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努力,重新培養。讓孩子看到父母與自己一起努力在做一件事,也會給孩子更充足的動力。

因此,寬容適度地愛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在碰撞中成長,磨練勇氣和膽量,學會自我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很難相信,一個面對誘惑,沒有自控能力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可以全身心投入做好一件事情;我們也很難相信,一個面對慾望,缺乏自律意識的孩子,在未來能夠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毫無艱難困阻的,而是充滿誘惑、慾望、挫折的,擁有秩序感和自律意識的孩子,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重塑自己,更好地走出困境。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中北大學獲2019年全國高校區塊鏈應用案例徵集活動三等獎 為山西省首家獲此獎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