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學習的格局》上一章,學習自控力)
第4章,終身競爭力。介紹5大軟實力,包括適應、情商、協作、抗挫和交友。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如果孩子過不了當下的學習考驗,怎麼能走到未來?
作者的先生譚盾,在某次演講中說過,要把未來當今天過,才能擁有未來。以上這些軟實力的內容,學校是不會教的,家長要注重培養。這是一個人一生都繞不過去的成長命題,這些東西才是一個孩子的終身競爭力。
網路配圖
第1節,學習適應力。
適應力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當你想到操場上去踢足球的時候,發現大家在玩籃球,那麼你是在一邊抱怨沒有人跟我踢足球呢?還是改變思維去和大家玩籃球呢?這就是適應力。
教會孩子改變預設,教會孩子變位思考。有適應力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參與活動。
有時候我們家長會擔心,到底是拼成績還是拼能力?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學習,然後良好的成績就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掌控感。家長應該想辦法,使這兩樣東西產生結合的效率,而不是互斥的反應。
網路配圖
第2節,情商。
從情緒講起,首先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其次是應對情緒,這段書裡講得特別好:1、應對害怕,離開它;2、應對厭惡,找人幫忙;3、應對憤怒,先讓自己平靜下來;4、應對快樂,認識快樂的兩面性,比如吃糖很快樂,但是吃多了蛀牙就會很痛。拿別人的東西玩得很快樂,但是不還給別人,以後就沒有人再和自己一起玩了;5、應對悲傷,把悲傷講出來;6,應對吃驚,找信任的人商量。這幾條非常有操作性。
情商除了認識自己的情緒,應對接納等等,還包括另外一方面,就是認識別人的情緒,聆聽和讚美。家長不要給孩子做壞榜樣,也不要強制孩子的情緒表達,壓制憤怒悲傷之類的。
網路配圖
第3節,協作力。
協作力的培養可以從小、從家庭生活中開始,大家一起幹家務活。在學校裡最好的方式是小組學習。如果做不到,可以發展到體育專案,參加樂隊等等。協作力要表達的是,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我需要為此而負責。
【我們現在很多樂器的學習都是單人的,樂隊很少,體育專案,除了籃球足球,其他很多也都是1對1教育的,學校裡更是鮮少有小組學習的方式。】
網路配圖
第4節,抗挫力。
假如智商決定孩子的聰明程度,情商就決定孩子對自我情緒和人際關係的掌控度,那麼逆商則預示了孩子在實現目標的路上能扛多重的擔子,走多遠的路。
如何訓練孩子戰勝逆境呢?方法一,培養掌控感,不製造恐慌感。通常來說,當一個人遇到不利於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他常常會覺得自己做不了什麼,沒有辦法改變現狀,所以心態就會變得很消極。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分析他當前的弱勢,而是幫他看到希望,提升他對現實的掌控感。
有一個小故事,喬丹小時候很擔心自己長不高,媽媽告訴他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在球鞋裡放一把鹽。這麼簡單的一個現實的掌控感,就一下子幫助了一個小孩子克服了他的焦慮和恐懼。很好的故事啟發。
網路配圖
方法二,培養擔當力,不過度使用懲罰。比如,有個新聞,孩子在學校打碎了玻璃,要跳樓。她寧願結束生命都不願意面對懲罰。有一個繪本,叫做受批評也沒關係。書裡列出的是幫助孩子改變心態,正視不足的小方法,在面對批評的時候不著急想可怕的後果,而是更正面地去思考後果。
對家長來說有用的是這樣的方法:第1步,老師批評孩子以後,家長不在當下立刻重複地對他說;第2步,家長自己先安靜下來,表現出友善的態度,耐心地聽孩子講完他所面臨的難題呀,心情啊,不滿和希望看到的理想結果。讓他說出心裡話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第3步,把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未來,而不是當下。這就是在把焦點從懲罰引向正向的解決方案。當然這個方案裡,一定會包含孩子應對的懲罰,最好的懲罰方案是讓孩子自己來做,如何避免再次犯錯,這整個過程就是在培養他對自己行為的一份擔當力,最終他不會因為恐懼而逃避你,甚至會自己搶先分析他的過錯和改變的計劃。
網路配圖
方法三,用小事幫孩子身心變得強大。作者推薦的方法是,讓孩子參加一些競技性的體育專案,明白輸贏常常會變化,但是輸了還會有下一次,總結這次的問題出在哪裡,為下一次的比賽做好準備。
總之在這整個過程中,對於家長來說,最好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在和孩子的互動中,當他們說不願意不喜歡的時候,只要我們順利的讓孩子動起來,他們的消極情緒和感受就會相應的減少下來,所以我們的關注點要從終點,移到過程中。
還有一個有效的教育原則是: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之上。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用樂觀的態度擁抱孩子的恐懼,用幽默的語言激發孩子積極性,用耐心和信任來陪跑,直到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力。
網路配圖
最後一章是前面4章的總結,常常會提到一些解決方案,在前面哪一章哪一節,有哪些對應的方法。本章叫反面管教,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我絕不拿親子關係去交換孩子的學業和成績”。
雖然我把親子關係看得比孩子的學業成績更重要,但我還是希望,他能夠努力完成,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做最好的自己。
如何在維護親子關係的同時,又能兼顧孩子的學業呢?
網路配圖
(全書完。)
(以下連結是上一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