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提倡節約,推行“光碟行動”,建立“文明城市”、“和諧社會”活動。施教者更應該切實培養孩子的勤儉節約的習慣,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孩子的共識和行動。
一、仔細觀察“潛伏”的浪費行為認知浪費的現象是做好勤儉節約教育的基礎,只有孩子對浪費現象仔細觀察,認知清楚,才會在心中種下“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種子,推行“光碟行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施教者要讓孩子細心找出自己或他人的各種浪費現象。比如:孩子經常把不愛吃的食物扔掉;由於買多了或者沒有時間來不及吃而扔掉;邊吃邊玩,導致飯菜掉在地上;人離開房間沒有關燈等等都屬於浪費現象。從這些現象中引導孩子從這些現象中發現和找出“潛伏”在自己身邊的形形色色的、習慣性的、細微的浪費行為。
二、認清糾正“心底”的錯誤思想“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公民的一種傳統美德,是我國的“傳家寶”。只有讓孩子真正認知到浪費的危害,才會做到節約。施教者可以透過看一看浪費的圖片、影片、觀看媒體報道,瞭解世界各地水荒、饑荒、電荒等給人們帶來的痛苦,體會“寸步難行”的體驗,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引導孩子深入思考浪費行為會帶來哪些危害,明白浪費是令人痛心的施教者還可以設計《我是一粒米》的主題活動的,透過浪費糧食、食物現象認識到浪費食物,不僅僅浪費了資源和錢財,是對環境的破壞,還浪費了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從而幫助孩子從心理、價值導向、社會責任的層面,認清和糾正“心底”種種錯誤思想,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三、示範傳遞“正能量”的節約方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示範。施教者應該言傳身教,謹言慎行,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孩子,加強對孩子進行節約教育,形成節約的觀念,尋找節約的方法,從實現從“要我節約”到“我要節約”的思想轉變。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懂得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吃飯時碗中不剩米粒;生活中一定儘量少用塑膠袋,減少“白色”汙染;出門人離開房間要關燈;看見水龍頭有水要主動關上等等行為示範,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發揮榜樣的力量,傳遞“正能量”,使孩子真正入腦、入心、入行。
總的來說,培養和增強孩子的勤儉節約意識,需要全社會各家庭學校聯合行動互相配合透過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孩子的小手牽大手的作用,讓孩子的節約意識由空白到清晰、由清晰到進一步增強的效果,為建立“節約型社會”貢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