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
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孩子就認識到了自我,學習是孩子自覺的情況下,教師順水推舟;不喚醒心靈,牛不喝水強摁頭,情況稍好的是高分低能,情況糟糕的是扼腕嘆息。
因為高考機制的核心影響,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家長和學校依然是把分數、上大學、升學率高低作為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對與成績無關或者不密切的德、體、美、勞置於閒時抓抓、緊時扔下的現狀,其實這是對教育功能的嚴重弱化。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人生而言,這是極其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
教育要重視孩子靈魂的塑造。人類的是非善惡都需要教育進行引導,如果人不能在這方面獲得教育,加以塑造,人的是非觀念也許就跟原始人一樣,甚至就跟動物沒有差異,在他們看來,搶劫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動物就是一個掠奪的世界,他們從來都不說奉獻,他們只喜歡掠奪。
教育也是養成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過程。很多家長習慣性認為教育就是讓孩子獲取更多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就是考高分,上名校。其實教育的核心不是純粹地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只是一個結果,而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源動力,那就是習慣。
葉聖陶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中我們可以理解,習慣在整個邏輯鏈條中處於核心的位置,習慣決定性格和命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請家長們從現在開始轉變觀念,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教育”一般作為名詞使用,但是,如果把這個詞拆開,其實是兩個屬性的動詞,而且“教”在前,“育”在後,“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即:育人。
如果只有教,缺失育,就會讓受教育者最終失去方向。像許可馨之流,一邊享受著優質教育資源,一邊忘本罵國人,就是“育”的扭曲或缺失。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一個人的人格健全,要培養出一個獨立思考,身心健康的人。
要讓他們懂得如何去學習,如何去生活,以及如何在社會中發展和生存。如果說教出來的學生人格不健全,哪怕他在校期間的學習成績再怎麼優異,將來也不一定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能力方面來說,教育能發掘人的潛能,並提升它,使一個人具有生存在這個社會上的能力,也就是養活自己,或者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因為知識如果不能轉化成能力,那麼這種知識學來毫無用處。比如說做飯,一個人看了很多本做飯的書,說起來頭頭是道,可是讓他真的做一頓飯,卻沒人願意吃。那麼,記那麼多做飯的知識有什麼用呢?
再比如說游泳,看很多游泳的書,還請教練來給自己講很多相關知識,讓自己知道怎麼不沉下去,怎麼呼吸,怎麼划水;可是真的下了水卻像秤砣一樣往下沉,那學那麼多游泳知識有什麼用?
所以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人有所用,而不是讓人成為只知道記錄知識的廢物。
從人品方面來說,教育要提升人的道德品質,讓人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荀子說,人性本惡。意思是說,人生下來是自私、貪婪、狠毒的。所以學校和家長就要裁枝扶正。
樹大了就會長贅枝,風大了就可能被吹斜。有贅枝就要剪除,樹斜了就要扶正,有痛苦也要忍受。同理在孩子的成長也會有斜枝橫出的時候,學校和家庭也要採取強力的措施修正,如果一味地溺愛和放縱,等到“斜枝”長多了、“歪樹”長大了再想辦法,就悔之晚矣了。
綜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先“育人”。育人,就是堅持德育為先,學校、家庭、社會等透過正面教育來對孩子進行感化、引導和激勵。
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透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也就是先育好人,培養健全美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