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孩子的成績究竟意味著什麼?還原到本質,好成績只能說明孩子在學校這套標準的評測下,處於比較高的水平。家長應該清楚明白:考試是在“對知識的掌握”的範疇裡進行的評測,並不是在“知識的使用”上的考量。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我們說,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

在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呢?

在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呢?是學位房,是小升初,是區重點、市重點,是語數英,是奧數金牌,是鋼琴十級,是掐尖兒……還是孩子的興趣、天賦、成長、心理、健康……還是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在談論第一個層面的教育,這些話題他永遠聊不完。如果你跟他交流下興趣、天賦,他還有可能聽你說幾句,敷衍一陣兒。

但是,你如果跟他聊人生和生命,他準會讓你“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我其實一直都在想:作為家長,我們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責任?

或者說,什麼樣的家長,才是合格的、稱職的家長呢?還有,家長應該做的是什麼,不應該做的又是什麼呢?家長的哪些特質,對孩子的教育起決定性的作用呢?

總之,一句話,孩子的前途,由家長的哪些東西決定?

我的一位老朋友,在和我們談到家庭教育的時候,提出了三段論:家長看孩子的發展,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

我忽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總是特別的焦慮,特別的緊張,特別的糾結,就是因為家長一直都在“短期”的圈子裡打轉,從來都沒有前行一步!

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會被成績牽著鼻子走!

孩子的成績,到底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家長們想沒想過這個問題。

通常意義上,我們會簡單地去劃一個等號:好成績=學習好,學習好=好學生,好學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但是,我們都知道,好成績,就是用一套標準的試卷,去考不同的學生,分數越高成績就越好。那麼,還原到本質,好成績說明了某位同學在這套標準的評測下,贏過了其他的同學。

這都是在“對知識的掌握”的範疇裡的評測,並不是在“知識的使用”上的考量。

那麼,就註定有一大批不在這個評價體系內的學生,會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暫時淘汰”。請注意,我使用了“暫時”這個時間的限制詞匯,我想表明的是,“對知識掌握好的同學”,並不意味著是“擅長使用知識的同學”。

而採用“成績”來印證教育成果的學校,往往只在乎前者,並不在乎其他的能力。

如果,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也和學校一樣,只用一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就會面臨兩個情況。第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好,皆大歡喜。第二個,孩子的成績不好,著急上火。

成績好的,家長自然鼓勵,並期待孩子能夠一貫保持這個優勢。當然,我們也都知道,有一些天生就是學霸的孩子,可以一直都保持著好成績。

但現實的情況,大家其實都知道:成績好,有可能是一時的,小學好了,中學就一般了;中學好了,高中就一般了;高中好了,進入名牌大學後就一般了。

還有的,就是某個學科好,其他的一般了,也就是所謂的“偏科”現象。

無論是哪種情況,家長都會努力去維繫這種“成績好”的狀態。比如,不讓孩子玩遊戲、讀閒書,耽誤了功課;不讓孩子假期去度假,抓緊時間趕緊追上去;不讓孩子發展自己的業餘興趣,等考好了再畫畫、唱歌……

總之,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成績”為指揮棒,全家人都圍繞著“成績”團團轉。

然後,你就會發現,家長特別關心考試的標準,如果有訊息說,要改革考試標準了,某某加大寫作的分值了,他就馬上會讓孩子趕緊補上寫作的課程,某某學科要加大聽力的分值了,他就會讓孩子趕緊去訓練聽力……而只要是考試不考的題目,甚至是科目,堅決不能佔用孩子的時間。

久而久之,孩子的評價體系,就變成了“唯分數論”。

我想,就算我們現在的選拔機制,還是唯分數論的,作為家長,也沒有必要太過緊張。因為,一個孩子如果真正熱愛學習,就算沒有進入所謂的中國名校,也有很多的國內的、國外的學校可以上。

甚至,只會考試的孩子,去上國外的大學反倒很難適應——這一點我就不展開講了,很多教育專家都做了很詳盡的研究。

所以,無論孩子的成績好還是不好,只要孩子能夠一直都保持“熱愛學習”的狀態,家長就算是盡到責任了。

反之,如果孩子的成績還可以,但已經開始厭惡學習了,那麼,家長應該反省自己在教育上出現的偏離。

興趣如果高於成績,可以當飯吃嗎?

如果家長過了“成績焦慮”這一短期考驗,就要面臨著“興趣”這一中期考驗了。

我知道,很多家長無論嘴裡怎麼說“孩子喜歡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心裡總會有自己的“興趣高下”之分的。

這和家長自身的人生經歷、職業發展都有深切的關係,這無可厚非,非常正常。但是,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擁有“建議權”還是“決定權”呢?這就很值得商榷了。

比如,我的父親是農村參軍的,後來進入航空學校,畢業後擔任了空軍的機械師。他自己的命運因此而改變,也很希望我能夠“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能夠擁有一技伴身,一輩子不會餓肚子。

所以,當我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喜歡文化的時候,他就很不以為然,到了高中分科的時候,我剛一提自己想上文科班,就被父親斬釘截鐵地駁回了。

後來,我是上了工學院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但是因為實在讀不下去而被學校勒令退學。這個時候,父親也就妥協了,說你還是學你喜歡的東西吧。就這樣,我後來又輾轉了好幾年,最終還是進入了媒體行業,做了記者。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對興趣、職業、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每個人喜歡什麼,是裝不出來的。我曾經很努力地想說服自己做一個很好的工程師,做一個很好的營銷人員,做一個很好的公務員……

但無論我付出了多麼大的努力,最後都失敗了。但是,我自從進入媒體行業以來,每一天都特別自在,就算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也很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

我曾經遇到過很多的家長,為了把孩子的興趣給扭轉到“他所認可的方向”上,費了很多的精力,和孩子較了很久的勁兒。但是,實際的效果並不明顯。

我想,我的父親曾經想用他的經驗來引導我,我反而走了彎路。那麼,我就不要以我的經驗來引導我的孩子了。

再說,我們的孩子,生活在20年後,我們如果用20年前的見識,來指導孩子未來20年的成長,肯定是不靠譜的。

我就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吧:我因為熱愛文化,所以挺瞧不起很多俗的行業的,比如,開店的、做工業產品的。

但是,隨著我的閱歷的增加,自己也創業,經歷了做產品的過程,我才深深地理解,任何一個行業做好了都不容易,都是一種藝術。

甚至,由於我原來不進廚房,不會做飯,總覺得做一個廚師實在不怎麼有價值。後來,我自己開始嘗試著做飯,覺得把美食做好的難度可不逾於藝術家創作一個藝術作品。

我想,有些人不讓孩子學藝術、學廚師、學寫作、學音樂、學畫畫……讓孩子學習數理化,學技術。最後呢?孩子學有所成,功成名就了,然後呢?開始花大價錢,去品嚐米其林的美食,去購買當代藝術的作品,去音樂廳聽交響樂……這不是挺諷刺的嗎?

其實,人到中年,我越來越覺得,無論哪一個行業,做好了都不容易。既然要想做出一些成績,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那麼,為什麼不乾脆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呢?

更大的格局,是生存和幸福的必須!

我們再說說家長格局。

這裡所說的格局,並不專屬於大城市、收入高、學歷高的家長,任何對人生理解足夠樸實的家長都可以也都應該擁有這樣格局。

所以,這個格局,更多的是指家長為人處世的準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價值觀。

很神奇的是,當家長的價值觀正確的時候,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成長的經歷中,會顯得比較單純,甚至有點兒傻,會經常吃虧。但是,放長遠裡看,這些孩子往往會發展得很好,取得很大的人生成就,生活也過得很幸福。

我有一個朋友,陝西農村出身的,北大畢業,三十多歲就把企業做到上市了。就是這樣一個青年才俊,我見到了他不識字的母親之後,深深地理解了這位朋友身上所擁有的優良的品質的來源了。

他的母親樸實、真誠、堅韌,具有極高的道德感,而且具有一股特別的俠義之氣。我看到,我朋友的精神品質幾乎就是他母親的翻版。

我想,當我們把格局定義於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的時候,就給很多家長減少心理上的壓力了。

有人說,說到格局,難道不應該是知識更深厚,視野更寬廣,才能擁有更大的格局嗎?其實還真不是。

有的人都讀到名校的博士了,都在世界五百強工作了,都在美國定居了,依然會讓孩子去鑽營取巧,做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列舉。

真正的大格局,是經受時間考驗的,是適應不同時代的,是可以應對人生跌宕起伏的……

而擁有這樣大格局的家長,其實可以是生活在任何一個城市、鄉鎮、農村,從事科技、教育、文化、服務、經營店鋪、開飯店、做裁縫、種植果園等等,任何一種行業;擁有博士、碩士、學士,或者沒有上過大學,只會簡單的閱讀,甚至沒有什麼文化的——任何一位家長。

最後,關於家長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有答案了:

不要緊緊盯著孩子每天的作業和每次考試的成績;關心下孩子真正的興趣,了解孩子的天賦所在;最終幫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價值所在,讓他的生命從此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這就是家長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而且,每個家長其實都可以做得到。

— END —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日本一大學差別對待中國人,學費比他國留學生多收2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