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是愛嗎?相信每一位家長的答案都是“不”。
這個話題看似老生常談,卻很少有父母能從一而終的堅持,或者說缺乏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愛的理解。
愛他,不是滿足一切,而是陪伴;愛他也不只是單純陪伴,而是要恰當引導。
嬰幼兒時期,父母們給了相對多的愛,比如都期待孩子長大後比別的孩子優秀,上學了,希望孩子成績名列前茅,然後是升學,就業,結婚,生子,父母們都扮演著愛神的角色。
不過在我看來也是有條件的,因為父母對孩子有自己沒有實現的期待;而孩子在得到這份愛之前,慢慢地都會去迎合父母的想法,因為他們在不斷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會自我成長,從而形成自己的人際處理方式。
01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你就開始了吼叫才能讓他聽話,那麼你就已經在教育的路上遇到挫折了。
你吼叫的理由是什麼?可以是他隨意丟玩具;不好好吃你喂他的,偏吃他喜歡的;不管什麼東西掉地上從不撿時;亂塗亂畫時;不睡覺時;作業需要哄著做時,卻只是單純的物質誘惑等等各色理由層出不窮。
02
今天我來舉一個很小的生活例子。
一個孩子說,“媽媽,我要剪紙玩。”
“好的,媽媽給你拿”,媽媽溫柔地應道。
從冰箱上面拿下來給他,卻沒有剪刀。因為他的外婆已經不知把剪刀藏哪兒了,就因為他自己剪了一下自己的手指。
外婆說:“我看他剪到自己的指頭,我就藏了,現在忘記藏哪兒了“。
一番尋找後,媽媽找到了成人剪刀,給孩子剪了一個葉子,了事。
接下來,拿不到剪刀的孩子把剪紙全部按照對摺虛線撕了下來。
沒有了完整的圖形,他不認識,覺得沒意思,丟的滿地滿沙發都是。
媽媽和姥姥輪流跟著收拾著,孩子繼續扔,最後狼藉滿地。
媽媽去睡覺了,留下孩子繼續無聊地撕著紙。
後來親戚看不下去,教他用手撕圖案,並告訴他虛線是對摺線,不撕開,撕的時候小心些就不會撕掉圖案。
孩子按著辦法撕了幾個,有的弧度掌握的不好,就放棄了,讓親戚撕。
不過親戚又教了他一個小技巧,讓他壓著黑線,離遠點撕也可以,最後成功了。
遇到尖角不好撕,他又找親戚,親戚說你可以變換著壓著的角度或方向,他又成功了,雖然有的不完美,但可以看得出他很滿足。
以上這兩種做法大家覺得哪種可取?
我覺得兩種都不可取,如若一定選一種,相信大家同我一樣選後者。因前者只有替代,沒有引導;後者有引導,但也有替代。
03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
由最應該充當這個角色的媽媽,在最初買到剪紙時就告訴他對摺規則,出於保護心理,直接由手撕代替剪刀,教給方法,然後撕的好不好,由孩子的審美決定。
如果之前注重審美的培養,孩子必然會撕到滿意為止,既滿足心理又做到了不輕易放棄,甚至在撕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創意,或改成摺疊,或改成立體圖形等等。
大家能想到結局嗎?
當孩子帶著期待的心理,想要給孩子展示時,媽媽沒有回覆。
而是說:“媽媽再給你剪一個吧。”隨後,拿出剪刀又給剪了一個完美的,這期間,孩子並沒有像學撕紙時在旁邊觀看。
親戚引導著讓孩子給媽媽展示剛才的成果時,媽媽也沒有表揚任何一句,只是說,“這是你撕的呀?”。
對於幼兒來說,他會理解為媽媽不滿意,所以他直接提要求,媽媽再給我剪一個吧。於是有了上一幕情景。
04
如果你即將為人父母,或剛為人父母,或已是學齡、初級、高階班的父母,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它會隱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業不會寫,我就託著,再長大我就抄,再長大一些我就拒寫,還編造一堆理由;調皮搗蛋了,他會提要求,你可以放在我夠不到的地方;當有天你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了,他會說什麼,怎麼反應?
如果性格發展較好,大多時候會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看人臉色;反之,是不是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使有時候不可怕,但是身為父母的你肯定不會有自豪感,只會有挫敗感;而這樣的孩子人格也發展得不健全。
顯而易見,“沒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
05
作為一線教師,我生活中也見過一些家長,最後選擇再生,再培養一個,對另一個就忽略了,有的是兼顧不到了,有的是故意忽略了。
大家可以想象那個曾經也被當作寶貝哄著的,你的未來的希望嗎?你能想象當年一個小學生對我說“我爸媽說我就是個廢物時”,我的驚愕內心嗎?
今天提出的問題確實比較多,需要大家對號入座的也比較多。
最想表達的觀點是,你的陪伴要有意義,進而為孩子的後期發展,或者朝著你的期待發展打好每一步基礎。
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動手動腦能力,提高創新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也才是父母之所向,教育之根本。
善待孩子,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