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打小報告而影響到同學關係應該怎麼補救
一,打小報告的孩子的心理狀態
在小學階段總有些人因為一些事情向老師打小報告,打小報告的同學認為別人的做法是錯誤的,必須要老師知道,被打小報告的孩子覺得很氣憤,那麼一點的小事就和老師說,打小報告的人真煩人。但是打小報告的情況小學低年級比較普遍,在高年級就不那麼多了,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心理學的研究嗎?
這裡我先說人的對於道德的理解,人對道德的理解是從嬰兒時期不知道啥事道德,到幼兒園小學低年級認為道德是絕對的,有絕對的對與錯,到小學高年級青春期是一個過度期,到成人呢,人們認為符不符合道德就要看規則和情景,就比較複雜。舉一個例子,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學生看電影一定要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就是心中的有一個絕對的道德標準,成人看電影,看的是故事,看看好人和壞人都幹了什麼,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他們這樣的。
說了道德的發展,那和打小報告有什麼關係呢?孩子會認為,一個規矩遵守了,就是好人,有人不遵守當然是壞人,面對壞人我當然要舉報了。再一個遵守一個規矩是很束縛自己的,我遵守了這個束縛自己的規矩,對方不遵守,也會覺得不公平,如果不遵守的人還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孩子內心的絕對對絕對錯的道德觀就會崩塌,他為了防止道德觀的崩塌他就會去打小報告。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挺懂了,原來孩子打小報告捍衛自己的對這個時候的道德評價。你我們知道理論後,那孩子在學校打小報告,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二,在學校打小報告家長應該怎麼處理
在學校打小報告,孩子這樣做內心是有衝突的,無論是孩子打小報告的,還是被打小報告的,他們多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缺乏解決自己問題的技能,或者因為感到灰心而透過努力證明自己有多好來尋求過度關注。
有一些家長的錯誤做法是:因為告狀而去羞辱孩子,認為這是小氣的表現。另一些家長介入,試圖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惱火,要把他視為一個教給孩子重要生活技能的機會。那具體如何做:
1,用心傾聽
當孩子回到家中告訴你,他去告狀了,或是被別人告狀了時,要尊重的傾聽,閉上你的嘴巴,不要去解決問題。避免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你對告狀這件事情不管不顧。當大人只是傾聽時,有些孩子自己會想出解決辦法。
傾聽的時候,你可以做出迴應:你是不是對xxx同學的做法感到很生氣呀,是不是感到很憤怒呀,我聽著有些委屈等等。你要把孩子的內心的感受說出來。有的時候孩子的並不瞭解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當你把他的情緒說出來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被瞭解的感受,情緒就不那麼強烈了,你們接下來的談話就會順暢的多。
2,啟發性的提問
當孩子跟你說這些的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親切的問:你覺得這個事情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對你來說是個怎麼樣的問題呢?然後靜靜的觀察孩子的反應。這給一些孩子提供了思考的機會,使他們思考自己的理由,並意識到,他們到底要什麼。比如孩子說,小明打小報告,我不想和他處朋友了,那這個孩子的願望就是想和小明繼續成為好朋友。再比如,我打小報告是因為小剛到處仍垃圾,弄得班級都是垃圾,那孩子的願望就是希望班級是清潔的。我們這樣一問就知道了孩子到底在關心什麼,解決更深層次的東西,要治標又治本。
3,朝向問題的解決。
另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利用這個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問:你有什麼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在回到當時的情境中你會如何做呢?
這三個問題用好了,可以更好的解決的在學校打小報告的問題。其實孩子在學校面對打小報告或者被打小報告,都是家庭關係的找到原型,孩子把家庭中學會的東西帶到了學校中。那麼處理家庭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第三點家庭中的打小報告家長應該怎麼處理。
三,家庭中的打小報告家長應該怎麼處理。
在家庭中常常看到這一幕,孩子哭著來到奶奶的面前,說爸爸媽媽欺負他了,對他不好,不讓他看動畫片。然後奶奶就教訓了爸爸媽媽,把電視開啟和孫子看動畫片。有沒有發現這就是打小報告的雛形。下面我們就用心理學的觀點分析下這個過程。
我們會把類似的事情中的角色分為三種: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這三種角色隨時發生變化。當父母不讓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父母就是迫害者,孩子就是受害者,當孩子找到了奶奶的時候,奶奶就是拯救者。當代奶奶看到了孫子哭,馬上就開始罵孩子的父母,那這個時候奶奶就是破壞者,父母就是受害者了,孩子的目的就達成了,這是一種人間的遊戲。
這個的過程中,孩子的角色只有一種,就是受害者。我們一直會覺得受害者很慘,但是忽略了受害者可以用自己的這個角色得到自己想要的。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成為了受害者後,找誰,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整個的這個過程,在中國的家庭中比較常見,這就造成了,孩子學會了利用受害者的身份爭取自己的利益,就去打小報告。如果其他同學打他的小報告,那他就是故事中父母的角色,從施暴者變成了受害者,而這個受害者,是有苦說不出的,他自然會非常討厭打小報告的人。
聽到這裡大家會明白,原來是這樣,但是那如何解決呢?
首先第一個點,打破這個三個角色構成的人間遊戲。家庭中的所有重要撫養人的教育觀念一定要統一,讓這個遊戲在家庭中運轉不靈。再一個就是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決策中,沒有一種被破壞的感受。
把一家人召集到一起,討論孩子關注的問題,讓孩子把內心所有的話都說出來,說出自己的願望,也把自己的不滿說出來,父母也做同樣的事情。注意這些話都要以我開頭,我看到了什麼什麼,我感受怎樣怎樣,而不是上來就是你你你的,變成了一個指責會議。大家都說出了感受後,讓大家說說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說明執行的日期和獎懲方案,把會議的結果貼在牆上,按照方案實施。這樣就避免了破壞者、受害者、拯救者的遊戲。
家中幾個子女又如何解決
如果家中不止是一個孩子的話,避免這個遊戲就更加重要了。有時候只要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就足夠了。你可以說:我確信你能解決。然後就走開,以表明你對孩子的信任。
如果孩子們正在爭吵,要讓他們知道,在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前,不能繼續做那件引起爭吵的事情。比如,如果他們因為看哪個電視節目而爭吵,就必須關掉電視機,知道找出一致同意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