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培養孩子(學生)有良好的人格,讓孩子(學生)成為品學兼優者,作為家長(老師)們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要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孩子作為未成年人,其心理成長主要在於成人的引導,每個人的遺傳素質,生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各不相同,會形成不同的個性差別。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們接受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環境,面向現實,實現快樂生活。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逆境,保持一顆平常心。焦慮會限制人的智力發育,耗費人的精力。
在相同的教育條件下,孩子的發展與差異主要在於家庭教育。幾代人精心培育的孩子,結果可能與初衷相悖。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沒有重複。溺愛、專制、處處管制,像捏泥人,會使孩子的天性遭到泯滅,不可能有一個快樂的孩子時代。
很多家長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時間和健康,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實際上對雙方都不利。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有的孩子喜歡安靜的環境,有的孩子卻喜歡熱鬧的背景。工作之餘,講述自己工作中高興的事情,以激發孩子的快樂之情。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天性,做到智力開發與情商教育並重,讓孩子在快樂、寬鬆的環境中幸福成長。
對孩子進行感恩和寬容教育不可少。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犯點小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破口大罵,棍棒交加。父母心胸狹窄只會連累孩子,對孩子擁有愛心,他們才有求知求美的動力。要及時地消除孩子的暴力傾向。
在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感恩,先要學會知恩,理解父母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幫助之恩。西方的感恩節就是要教化人們學會感恩。近年來,眾多國內學者倡議設立"中華感恩節",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
培養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當今社會,由於經濟發展和生育觀念的變化,孩子數目減少,使得家長有更多的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給予了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在營養上,總擔心孩子缺鋅少鈣。噓寒問暖的多,孩子出行,要操心,孩子交往,要操心,孩子學習,更要操心,孩子郊遊要請假奉陪,直到孩子畢業,專業選擇、工作選擇、愛人選擇、仍然要操心,真是無微不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結果造就了許多肥胖兒童,一上課就瞌睡,一吃飯就厭食,經常感冒,免疫力極差。厭學的隊伍越來越大,父母依賴症的越來越多,最後,父母哀嘆,這怪誰呢?
孩子是脆弱的,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不可少,對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必然難以融入社會。讓孩子(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經受挫折,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往往在選擇捷徑的過程中,會喪失有意義的鍛鍊機會。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更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意義。
挫折可以打擊驕傲情緒,如: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讓孩子受到教育,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獲得成功,才能夠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透過自己努力獲得的知識才更有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絕知須躬行"。
家長有時要人為的“製造挫折”,以訓練孩子對逆境的忍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貫徹挫折教育,對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這樣,孩子們將來才不怕挫折,克服挫折,正確地對待挫折,掌握避開挫折的技巧。
自我保護也是孩子一種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儲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時就加強對他們的自我保護教育,培養和提高孩子自我保護能力,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安全意識教育。孩子年幼無知,沒有生活閱歷和經驗,他們不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地方能去、什麼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麼東西能玩、什麼東西不能玩,還喜歡做一些危險的嘗試。這些都需要家長事先給孩子訂下規矩並解釋清楚,避免孩子好奇或逆反心理做一些危險嘗試。
家長可以利用與孩子一起看電視、聽故事、乘車等時機進行安全教育,及時地向他們提出一些安全規則。父母不在家,教育孩子不輕易開門讓陌生人進門,使孩子明白危險,無形中增強了孩子的自我防範意識。
自理能力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項能力。孩子面對困難,家長不要事無鉅細,處處為孩子掃除障礙,使孩子養成依賴心理,有利於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也會得到加強。
孩子的應變能力也是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在困境面前懂得應變,包括對突發事件的靈活處理,需要家長平時有意識地人為地創設情境訓練孩子自救技能。有的家長在逛超市、逛公園時"玩失蹤",以考驗孩子的反應。
夢想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只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不同,孩子要有夢想,要敢於夢想。夢想與理想與目標是孿生姐妹。
有夢想才有創造力。孩子有夢想,才有邁向夢想的動力。有了“十萬個為什麼”,孩子才有展開思維的翅膀。善待孩子的興趣,是每個家長應注意的重點。善於創造的孩子往往對身邊許多事物或者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夢想猶如浩瀚海洋中的燈塔,為船隻指明前進的方向。夢想是指引孩子人生前進方向的燈塔,可以照亮前進之路程。沒有夢想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學生是處於樹立夢想,明確人生目標的重要時期,大多數學生非常渴望透過自身的奮鬥和追求,實現其人生價值。實現夢想需要腳踏實地,不懈地努力學習。為了夢想,“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為了夢想,“志當存高遠”,為了夢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青少年時候的毛澤東就樹立了立志報國,獻身革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無數成功人士從小都有遠大夢想,併為之奮鬥直至成功。
夢想的果實,靠知識的土壤去培育,更離不開辛勤的努力,不屈的精神。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家、文學家、世界冠軍,離不開銷售、IT工程師、建築設計師、高階技師、公務員、職業經理人、人力資源總監、投資經理、諮詢業專案經理、律師。也離不開清潔工。一個人沒有了夢想,就如同沒有了靈魂,生活就失去意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功是由一個個小目標積累起來的。
孩子的夢想不是簡單的幻想,忌好高騖遠,要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定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標,否則,易使自己喪失信心和志氣。
溝通是孩子的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人格魅力。溝通的作用在於孩子懂得社交禮儀,擁有好人緣。在於孩子的談吐,能夠引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在於尊重他人和勇於承認錯誤。在於良好的合作和懂得傾聽別人。溝通是人們生存、生產、發展和進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徑。
溝通是人類集體活動的基礎,是人類存在的前提,是人際情感的基石,良好的溝通可以造就健康的人際關係。經常交流合作,才能夠完美完成任務。溝通可幫助人們取長補短,獲得新知識。利用溝通可獲得朋友,善於溝通,才能夠交友。溝通是鍛鍊個人邏輯思維的最佳手段,溝通能增進感情和信任。人類進化較快是因為人類掌握了複雜的語言溝通技巧,使得人類在遇到陌生個體的情況下,能夠快速地透過語言進行資訊交流和合作。
互相之間溝通,可增進感情和信任,化解矛盾,解除誤會。與孩子溝通可知道他們的想法,發現錯誤行為可及時制止。長期生活在爭吵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缺乏溝通,有人際交往障礙,對身心健康十分不利,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和不滿,也缺少安全感。
父母要教會孩子合理消費。孩子越早接觸和學會使用零花錢,以後就能夠會賺錢,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對壓歲錢的處理,可教育孩子養成儲蓄習慣,使孩子終生受益,
如何從小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錢財。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認為,從小教會孩子學會理財十分重要。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購買一些學習用品。但很多孩子不懂得節儉,把錢不是花在學習上,花錢如流水,慢慢地就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很容易出現偷偷摸摸的不良行為。
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許多家長(父母)寧可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花費需求,有意隱藏家庭收入不好的情況。及時告訴孩子的家庭情況,孩子就不會有攀比的心理,即使有與別人攀比的心理,家長可以理直氣壯拒絕。孩子的零花錢要適量,對孩子的過分要求堅決拒絕。買東西剩餘錢要養成上交的好習慣。有些孩子的零花錢可能會多一些,要引導孩子搞個賬目,讓他們把每一筆錢都記在賬上。
鼓勵學生時代的孩子利用假期打工,讓他們自己處理打工收入,鼓勵孩子透過打工來完成自己的購買計劃,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辛苦,珍惜勞動和勞動成果。
培養孩子具有自我意識的能力。自我意識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孤僻和自卑感。鼓勵孩子在欣賞別人的同時,學會欣賞自己。引導孩子每天總結出自己的一個優點。
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從而形成完整個性的自我。自我意識在孩子個體發展中有重要作用。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也就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的事和人相區別,也無法認識外界事物。自我意識是孩子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孩子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有助於發揚自己優點,克服缺點,實現自我監督、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
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孩子的心理及其行為影響較大。如果孩子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就會使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會形成穩定的自滿或自卑。有句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我認知是健全自我的基礎。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自我,順利度過逆反期和青春期二個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