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心理案例庫-85)
和我一樣的普通的“文化人”,一般都經歷了正常的教育序列,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我們從學生一路考試進入社會,正是這一路的“資深考試人員”的歷練,才讓我有機會成為一名腦力勞動者。
考試,伴隨著我們近二十年的時間,儘管工作後還有參加各種資格考試,但是記憶深刻的都是在學校裡的那些時刻。
我的高中讀得不是很順利,數學、物理的成績均一般,甚至是不及格的水平,這兩門課的成績跟我近乎滿分的語文、英語成績比起來實在是太刺眼,這讓我在高中階段焦慮不已。
以至於我在高中、大學的那些年,很高頻地做考試夢,總是在考數學或者物理,總是那些我一眼看過去就不會做的題目。
夢裡總是一個結果:那個分數我不可能考上大學。有一次我被嚇醒,還在延續夢裡的場景,哭著想:完蛋了,還得復讀啊!結果緩了半天才發現自己在大學宿舍的床上。快二十年了,有些考試夢我依然清晰。
那些夢裡最後的場景,要麼是題目全不會,要麼因為找不到考場沒參加考試,總之考試的結果只有“完蛋”等著我。
夢裡總有一個嚴厲的考官告訴我:你不用忙活了,你不行!
最近我才明白,那個嚴厲的考官就是我自己。
夢是潛意識的真實反應。那麼夢裡的那個嚴厲的考官來自於哪呢?
以一個比較常見的案例,來探索一下我們內心的考官:
當然,只有我們自己弄明白了,才不會糊里糊塗地投射給孩子。
來訪者:我家孩子六年級了,今年秋天就升初中,學校任務也挺緊張的,每個月都有月考。我最近發現她一到考試前就說自己不舒服,一個學期四次月考,誤了兩次;但那兩次考得還是不錯的,可期末考試她又說不舒服,數學也沒有考好。
成績出來之後,我批評了她,我說她毛病多,一考試就有事兒。
我:如果孩子考好了呢?你會說什麼呢?
來訪者:最後一次月考數學考了96,其實挺好的了,可看到因為計算丟掉的4分很可惜,我就跟她說,這樣丟分多可惜,要不然你可以考100了!
我:如果孩子考了100呢?你會說什麼呢?
來訪者:肯定是表揚的同時也要告訴她別驕傲啊!
這個案例中來訪者說的話,幾乎是每位媽媽都說過,作為老師的我媽媽就經常這麼說。
乍一看,這個來訪者的思路很對啊,孩子沒考好要批評,幫助找問題,沒錯啊;考好了,要謙虛謹慎,不驕傲啊。
的確,從道理上,這位媽媽的思路是正確的:勝不驕,敗不餒。
可是,決定命運的一定是“非道理”的。這裡的“非道理”是我個人的總結,簡單來說就是心理學術語“潛意識”的口語話。
用“非道理”的思路,可以看出哪些端倪呢?首先,看事實:
孩子角度:學習壓力突然加大,難以負重,已經到了無法處理這種焦慮的邊緣:軀體化——生病、不舒服就是避免自己受焦慮所侵擾的表現。
媽媽角度:發現了孩子的反常,但並沒有進行正確的干預;仍然是“標準做法”—考不好批評,考好了壓制(不許驕傲)。
其次,看感受:
孩子角度:很憋屈—考好了不認可;很害怕—考不好怎麼回家?很擔心—媽媽會發脾氣;
媽媽角度:很生氣—總生病不考試;很無力—除了批評沒有別的好辦法;很擔心—孩子怎麼了?
最後,傳遞的資訊:
媽媽角度:孩子總是做不好,他不行。
孩子角度:好像考好、考不好媽媽都不認可;無法舒展自己,不敢犯錯;可是自己又做不好,做不到考好,我好像不行。
總之,“非道理”層面傳遞的就是媽媽認為孩子不行,孩子也認可了媽媽的評價。
為什麼會在“非道理”層面傳遞這樣的資訊呢?1. 媽媽的內心裡有一位考官,但這位考官只有一面—“否定”,缺少另一面—“認可”;這種考官雖然設立了標準,但標準隨心而動,簡直就是難為人的,他的標準就是沒標準,因為永遠沒有“認可”,因為你不可能可以達到那個沒標準的標準。
2. 媽媽的內心裡這位考官哪來的?媽媽小時候也被她的父母和生存環境傳遞過這些“非道理”的資訊,她把這位考官內化到自己的心裡,之後再傳遞給她的孩子。
3. 孩子的內心繼續納入這位考官的形象,也不斷地發揮作用,結果就是自己考自己,自己既是考官,又是考生,不停地考試,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不行”。
如何破除這種“輪迴式”的代際資訊傳遞呢?1. 我們自己先“破魔”
破掉我們自己心中的魔咒:不被允許、不夠好、不可以、我不行;
其實,我們可以不用深挖父母很早以前傳遞的那些“非道理”的內容了,因為是誰的責任已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理解內心裡那個嚴苛的考官發出的命令曾經是一種束縛就好,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破除束縛,重建內心。
這裡有個小方法:
覺察你自己內心的考官是什麼樣的,如果也是嚴苛、禁止的型別,那麼換掉他;
可以想象一個喜歡你的、理解你的、接納你的、支援你的人,把他的形象內化在心裡,然後去感受面對這樣的考官你會如何。
2. 給予孩子伸展的空間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考官,你在“非道理”層面展現的考官形象,傳遞的資訊,會被孩子內化至心理,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我們拒絕做“禁止型”的考官,要做“祝福型”的考官。
我們的祝福,其實就是“認可”和“允許”:允許孩子在廣闊的空間伸展自己,而無論現實中的考試,還是內心世界的考試,只不過是對孩子伸展能力的檢驗而已。
學校裡的考試是學習能力的檢驗;內心裡的考試是自己心理能力的檢驗;心理能力包括愛與被愛,接納與被接納,認可與被認可,理解與被理解的能力……
當然,心理能力的伸展程度一定影響著學習能力的伸展程度。
寫到這裡,我想清楚了這些年我為什麼不再做那些“考試夢”了,原因是這些年我的心理空間變大了許多,心理能力提高了很多。
因為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空間,允許自己不行、做不到,允許自己在很多地方都會“考不好”。
讓自己在可能的空間裡儘可能地伸展自己,提升能力,取得成績。當我這樣走了一程之後,我發現我已經和內心裡那個嚴苛的考官說了拜拜,已經療愈了過去的內心焦慮,獲得了新生。
我知道你也可以,不信你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