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月25日,外孫期末考試。下午我去接他,問他“考得怎麼樣?”,外孫興致勃勃地高聲叫喊:“very very good!”我心想,非常好恐怕不太可能,就憑他的粗心,不錯一兩題都不正常。
考試成績下來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外孫的數學考得不好;但又出乎我所料,不是錯一兩道題目,而是錯了四道題目。而且錯得離譜,錯得不應該。
面對外孫的錯題,全家人(包括我在內)眉頭緊鎖,很不開心。
我把外孫叫到面前,讓他看這四道錯題,然後問他正確答案,外孫仔細看了題目,然後把正確答案一一告訴了我。我心裡在怒吼:既然都會做,為什麼考試的時候就錯了呢!但我知道,我不能發火,一旦發火,我所說的一切都不再是教育而是“訓斥”了。
不能發火,我只好讓自己陷入沉思、進行反思。
二
每個成年人都不希望自己失敗,因為失敗意味著自己的努力白費,意味著不成功。因此,每個成年人都害怕失敗。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折射到家庭教育中,就變成了看不得、容不得、不允許孩子失敗——儘管我們自己曾經無數次失敗過。不僅如此,我們還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優秀。正如美國薩米特中學的創辦者戴安娜▪塔文納在《準備》一書所說:“雖然社會對每個人的要求都一樣,但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由於每個家長都這樣想,學校原本應該是孩子成長的樂園,在家長的心裡卻成了“廝殺的決鬥場”。然而對於這些,孩子們是一無所知的。所以,天真無邪的外孫從考場出來才會開開心心地大聲叫喊:“very very good!”我猜測,他發自內心呼喊的不是考試成績,而是“終於放假了!”
三
我們不允許孩子失敗,貌似有著充足的理由——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對此,戴安娜▪塔文納分析得很透徹:“經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持續發酵。原本根深蒂固的、依靠土地和耕種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工業、高科技農業以及全球化競爭。你必須完成高中學業。此外,僅憑高中習得的技能就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因而,僅僅分數及格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抓住機會,你必須表現得非常出色。如此一來,轟轟烈烈的大學招生如‘核軍備競賽’般順勢開啟,高中畢業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被一所好的大學錄取才是。”
或許很多家長都會說,讓孩子“考取好的大學”這個目標沒有錯啊!誠然,這個目標本身沒有錯,但是為了這個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惜毀掉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正常成長,恐怕就事與願違了。因此,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真的是為孩子負責嗎?我們能負得起這個責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做的、能做的是什麼,我們清楚嗎?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都沒有搞清楚,我們的教育將會把孩子引向何方呢?
四
我們擁有最勤奮的教師隊伍,我們擁有最操心的家長群體,但是“勤奮”和“操心”如果用錯了方向,也就偏離了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學校和家長)正在破壞著教育恐怕並非危言聳聽。
以外孫為例,粗心、好動、調皮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共有的特點。不經歷這些或許孩子真的得不到成長。這些道理我們都懂得,可我們依然不能容忍孩子經歷這些。學校教育設定了一系列標準,要求孩子要做到,同時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按這些標準培養孩子。學校和家庭聯手打造了一架龐大的機器,這架機器負責加工出統一規格的“產品”。正如《準備》中所說:“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的行為看上去非常合理,但實際上毫無意義。最終,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孩子僅僅掌握了一部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變得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動力,精疲力竭,哪怕有些人的分數和成績還不錯。老師的夢想也破滅了,曾經投身教育行業的一腔熱血已經逐漸冷卻,有人放棄了教書,或者不再去關注全體學生的成長,只要某些學生取得了成功就心滿意足。”我不得不說,《準備》中的這些觀點是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
五
是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還是讓孩子拼搏成功,這似乎成為現今家長的兩難選擇。我坦率承認,長期以來我也是在“兩難選擇”中左右搖擺。非常有幸的是,我讀到了戴安娜▪塔文納的《準備》這本書。戴安娜▪塔文納經歷了和我們一樣的痛苦,但她沒有向現實妥協,而是想把“兩難”變成“雙贏”。於是,她創辦了薩米特學校。薩米特學校的宗旨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我們並不需要為孩子在成功和滿足感之間做取捨,因為他們可以擁有全部。”正因為如此,《準備》這本書給了我震撼,讓我看到了理想教育的曙光。作為從事教育四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知道,辦這樣一所學校很難、很難,但令人欣喜的是,薩米特學校已經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薩米特學校的成功是完全可以複製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時候該做些什麼了。
回到本文的開頭,外孫的數學沒有考好,這真的沒有什麼。接下來,我及家人要做的是;培養外孫自主學習和反思的能力,從而讓他逐漸明確自己未來的生活目標:既要堅定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又要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必要的準備。
我想告訴我的家人:外孫沒有失敗,他只是在走八歲男孩應該走的路。換個角度說,他這次數學考試失敗,也不過是在為未來做“準備”而已。
2021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