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第二節

走出誤區,教育好初入學的孩子。

初入小學孩子家長應轉變的錯誤觀念孩子上小學了,父母也從“幼兒家長”正式成為“小學生家長”。在名稱變化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也應相應發生變化呢?不少家長對這個問題不太明確,有些觀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應該及時改變。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該怎樣轉變我們最容易出現的一些錯誤觀念。家長只管吃管穿管生活,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

案例:小李夫婦和小鄧夫婦都遠離家鄉在外打工,兩家的孩子都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都已經6 歲了,該上學讀書了。

8月下旬,小李和小鄧都請假回家安排孩子上學的事。小李的父母認為,自己年紀大,文化低,管不來孩子,要求兒媳婦回來管孩子讀書。小李卻說:“又沒讓你們教他讀書識字,你們只管他吃飽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其他事自然有老師管,你們不用操心。”小李給孩子辦好入學手續後,全權交給爺爺奶奶照管,又外出了。

小鄧夫婦雖也有父母可以照顧孩子,卻不這樣做,妻子留下來,就在家附近找點事做,同時照管孩子讀書。後來,兩家的孩子情況截然不同,不用說,小鄧的孩子當然成了學習好,習慣好的優秀學生,小李的孩子卻在各方面都出現了不少問題,成了“問題學生”。孩子從幼兒園、學前班進入小學,身份變了,家長在教育、管理方面也應相應改變。

一方面,孩子的衣食住行應該繼續管好,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對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及學習興趣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卻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長絕不能認為孩子上學了,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推給學校和老師,不管不問。那樣的家長,註定達不到自己望子成龍的願望。

(二)只關心孩子分數,不管孩子素質案例王梅及單位裡幾個同事的孩子都在上小學,每學期結束後,同事們的話題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在班上,年級排多少名。

王梅的孩子成績一直不錯,每次都是前幾名,她為此而驕傲。又是一次期末後,同事們又七嘴八舌地議論,有人問:“王梅,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名?”王梅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低著頭說不出話來。原來,她的孩子在考試中由於粗心,錯了兩道題,成績一下子降到了20多名,她感到沒臉見人。

的確,上面的情形是常常看到的。學生父母與孩子談話最重要的主題是學習,是考試的分數和名次;家長到學校向老師瞭解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孩子考好了,父母榮耀,孩子考差了,父母垂頭喪氣,甚至羞於見人。應該說,父母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很多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考試成績上,而家庭教育的其他主要任務卻被忽略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素質發展,而不應該只盯著孩子的分數。當今社會需要人格高尚、心理健康、有各方面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高分低能,素質較差的人,即使拿到大學文憑,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們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把家庭教育各方面的主要任務都承擔起來,促進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夠正常地發展和提高。

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學習成功的基本保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孩子上學很久了,卻還一點不愛學習,不愛動腦筋,不按時讀書、完成作業。家長只是感嘆:“這孩子學習不上路。”

其實,家長只要不是僅僅盯著分數多少,而是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就能夠使孩子主動學習,越學越有勁,孩子的學習就:“上路了”

(三)“逼子成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案例剛上學的帆影放學回到家,媽媽迎上來問:“今天語文測驗得了多少分?”帆影說:“91分”媽媽馬上生氣地說:“為什麼沒考100分,又錯這麼多。”媽媽要求孩子每次考試都拿100 分,如果少了,就要受處罰,少一分用棍子打一個手板。

她以為,這樣就一定能督促孩子取得優異成績。可是事與願違,帆影的成績卻越來越差,學年末卻成了班上的學困生。

父母對孩子的適度的期望值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如果期望值過高,對孩子卻有害無益。

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現在就出類拔萃,將來出人頭地,成名成家,這只是美好的願望,現實往往並不如人意。

如若對孩子的期望脫離現實,抱著要求孩子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觀念來教育孩子,那就必然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其結果也必然事與願違。

期望值過高會對孩子產生以下嚴重危害:一是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使孩子高度緊張焦慮地投入學習,其結果反而糟糕。精神壓力越大,學習效率越低,併產生惡性迴圈;二是家長期望值高,標準高,孩子永遠是失敗者,看不到成績,看不到光明,會喪失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勇氣。家長這種觀念下的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誘發孩子自卑、焦慮、煩躁等多種心理問題,甚至使孩子的個性呈病態發展趨勢,可能貽害孩子終生。

家長應該客觀,理智地教育孩子,給孩子定的目標要恰當,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家長最好把一個大目標分成幾個小專案,讓孩子不斷從成功走向成功。 (四)家長包辦代替,一切不讓孩子動手案例上學路上,孩子的書包由父母揹著,孩子的鞋帶開了,往往是孩子伸著腳,父母蹲下去為他繫好。孩子在學校值日掃地時,家長跑到學校去代勞。在家裡,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

媒體曾披露各國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統計結果,美國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英國為0.6小時,日本為0.4小時,而中國城市孩子只有0.2小時。我們有些家長特別嬌慣孩子,就是在農村,也有很多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這些做家長的總認為是,孩子只要把功課做好就行,不必動手去做其他事情。

這樣,不少小學生什麼事都不會做,生活依賴性強,遇到事情不是自己動手去解決,而是找父母代替解決。實踐能力,包括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手操作不但可以使孩子更好地認識事物﹐而且可以促進孩子頭腦更好地發育,使孩子更加聰明。

我們常說“心靈手巧”,實際上,孩子“手巧”才能“心靈”。如果孩子從小缺乏動手操作的鍛鍊,沒有實踐的機會,長期下去,將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接觸社會和自然,鍛鍊能力,增長才乾的時間和空間。家長應該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平時應該鼓勵或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實踐活動。

據國外研究表明,一個人童年時的勞動實踐活動與成年後的才幹有著驚人的聯絡。那些童年參加勞動實踐多的人,成年後交際能力強,有才幹,獲得高薪的可能性大,失業的可能性就很小。我們應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鍛鍊,努力使他們將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二、初入小學孩子家長應糾正的錯誤教育方式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誤區,以致效果不佳,甚至適得其反。下面我們來看看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常見的錯誤教育方式,簡要分析其危害。希望家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嘮叨說教

鏡頭一:

父母老是催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讓孩子始終不得安寧,一直處於緊張狀態,表現出厭煩的表情,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

鏡頭二:

家長會上,一位年輕母親說:“我一天到晚都 把嘴擱在孩子身上,給他講很多大道理小道理,結果他還是不變。”不少父母對孩子這也不放心,那也不如意,在孩子面前整天千叮嚀萬囑咐,不斷催促,,總是要求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殊不知,這種好心卻不會不好報,孩子往往對這種嘮叨,說教非常反感。

不少孩子說:“一聽到爸爸媽媽嘮嘮叨叨的我心裡就煩。”這樣,他當然就會充耳不聞,當然就會不變了。

家長應該明白,空洞的說教難以起作用,喋喋不休的說教,只會讓孩子反感,即使孩子當時聽明白了,卻仍不往心裡去。

正確的辦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制度和規矩,要求孩子自覺執行,把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怎樣幹,變成他的自覺行動,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父母只在必要的時候提醒和監督,根本用不著隨時隨地都在說該怎麼辦,不該怎麼樣。我們做父母的,關鍵是培養孩子有計劃,有安排的良好習慣,讓他們到了什麼時候,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用父母老是催促。

對於孩子應該懂得道理,最好結合具體事例,讓孩子體驗領悟,明白其中的是非道理,利害關係。父母也可以講,但只宜要言不煩,點到為止,不能絮絮叨叨,空洞說教。

(二)數落訓斥

鏡頭三: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這裡太不爭氣,那裡太令人氣憤,於是常對孩子嚴加斥責:“你真是個笨蛋!”“你真是個沒用的東西!”“你又做了錯事,真可惡!”孩子聽到這一類的呵斥,就會垂頭喪氣,傷心不已。

不少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恨鐵不成鋼,老是數落訓斥。他們把這種方式看成是對孩子的教育,天經地義。嚴厲訓斥的話語像刀子,說得孩子眼在流淚,心在流血。孩子的心像玻璃,是脆弱的,應該小心呵護。粗暴的呵斥,足以將他們脆弱的尊嚴擊得粉碎,使他們無地自容,不負責任的語言,使孩子覺得自己無可救藥,只好破罐子破摔。

孩子對父母經常的數落訓斥非常反感,往往是缺點不但不能改掉,反而得到了強化。因為久而久之,他會聽而不聞,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三)怒目苦臉

鏡頭四:

家長在孩子面前永遠板著面孔,總是冷漠或威嚴的表情。他們認為,這樣在孩子面前才有威信,孩子才會聽話。鏡頭五:孩子回到家,面對的總是父母拉得很長的臉,愁眉不展或者憤怒的臉,使孩子的心情一片灰暗。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若父母態度好,和藹可親,我們會感到愉悅,做起事來也很有興趣,很有信心;若父母苦著臉,或一副惡狠狠的表情,那我們肯定會感到天地一片灰暗,心情非常壓抑,什麼都不想幹,就別說有效地學習了。

現在我們為人父母,可千萬不要忘記了這一點。無論是孩子表現不夠好,還是自己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面對孩子時,做父母的都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表情,讓孩子覺得你可親可敬,是他的依靠。

這樣,父母和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你說的話他才會聽。對孩子的愛,很多時候可以用表情來傳達。

父母一個溫馨的微笑,一個愛憐的眼神,會讓孩子覺得心中無限溫暖是,眼前一片光明,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會順心順手,勁頭十足,你要他幹什麼他都會努力完成。

(四)打罵體罰

鏡頭六:

孩子做了讓家長不如意的事情,家長順手就給他一巴掌。孩子當時表面表示服從,內心裡卻不明就裡;有的孩子當時就表現出不服氣。

鏡頭七: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怒不可遏,粗暴懲罰,棍棒相加,孩子皮肉受苦,痛哭流涕,當時認錯,過後卻錯誤照犯。父母認為,自己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打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這是違反教育規律的。

孩子可能當時被打怕了,連連承認錯誤,但你只觸及了他的皮肉,並未觸及他的靈魂,所以他照樣錯誤不斷。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家長粗暴體罰成了習慣,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其情感性格就會被扭曲,容易形成冷酷,攻擊的性格,或者是自卑,逃避,神經質的性格。

父母應改變態度和做法。孩子有過錯,批評與懲罰是必要的,但應該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要讓他明白改正錯誤的意義所在和改正錯誤的方法。

首先,應給孩子申訴權,讓他從容講明錯誤是怎樣發生的。

其次,要幫助孩子認清錯誤的性質及危害。在孩子對錯誤有所認識的基礎上,在必在的情況下,才採取適當的懲罰手段。只有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

最後不要忘了,懲罰過後,要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懲罰是公平合理的,使他們擺脫心中的壓力及不平衡感。

8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作為一個會彈鋼琴的女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