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從女兒上小學開始,我告訴自己要更重視孩子陪伴和教育了。以前總覺得是幼兒園玩耍為主,所以我陪伴不多問題也不大。現在小學了,不一樣了,所以我專門抽出時間接送,放學後就開始盯著孩子各種打卡,不管是作業還是各種啟蒙。

不過因為只是小學一年級,且所選學校氛圍寬鬆,所以每天作業並不多。平時關於作業的衝突也並不太多。但我發現我依然是焦慮的,我特別羨慕那些從小就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孩子,我想我必須帶著孩子早日走上這條“自律”的道路。

於是,我在每天女兒放學後,盯著她要幹什麼,期待幫她提高做事的規劃和學習效率。但一段時間實踐下來,我發現我的目標並沒有達成,效率依然是低下的,為此我們每天還發生了不少衝突,這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陪寫作業”似乎變成這屆家長的標配了,所以我根本沒有產生過任何懷疑,就覺得這是新時代好父母的標配,理應如此。但是想想自己小時候,根本沒有任何人管,好像每次也很認真自覺完成作業,從不讓家長操心。現在家長的“陪寫”到底是幫孩子還是禁錮孩子?

寒假到了,語數英三科作業分開倒不多,但是加起來也不少。我考慮了很久,趁著節後才去新工作的空檔,要不要每天在家盯女兒寫作業?實驗了一個週末,我就放棄了。

當我一整天從起床開始就焦慮女兒要完成哪些作業,怎麼規劃時間時,我的心態就失衡了。於是這一整天,女兒也得不到放鬆,因為不管我有沒有說,女兒從我這裡得到的訊號都是要寫作業了,作業好多,要早點寫,自然孩子的狀態也好不到哪裡去。

後來,我改變策略,提前和孩子商量當天的作業量,比如數學要寫3頁,練字要寫2頁,閱讀要完成1篇,畫畫要完成1篇。白天由女兒在家自己完成,晚上我回去檢查。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反而發現這種方式比之前用的方式效果更好。從作業完成量來說,基本女兒都可以完成80%以上,如果只剩一些任務沒完成或就是不想完成,我也不強求。畢竟能每天認真打卡就很不錯了。

其次,我和女兒的關係也緩和了。以前我盯著她寫,她總有逆反情緒,效率低下。現在我不盯著,白天她該玩的也玩了,該出去放風的也放風了,還能把佈置的任務大部分完成,晚上見到我也很親暱了。我白天專心做自己的事情,也沒有那麼焦慮了。

為什麼現在社會普通倡導的父母“陪寫作業”,我自己實踐下來,反而是“不陪”更好呢?最近重溫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了我答案。

尹老師認為: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為兒童所熱愛的事情,當它變成一項被監督完成的活計,讓人感到不自由時,其中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家長陪著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她,內心絕不會聽她的話。

其實,孩子寫作業是一個培養習慣的過程,如果在期間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就會幫助她養成一個好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就會讓她形成壞習慣。

拿我自己的兩種做法來說,之前我從女兒放學就開始嘮叨和監督,充當的是“監工”的角色。我給孩子製造的是不自由的感覺,又因為她並不能完全做到按照我的意志行事而產生深深的內疚感,反而激發了逆反心理,對她的自制力日漸磨損,根本不可能養成好習慣,反而是瓦解了好習慣。

現在寒假我們只提前商量好每天的作業量,只要適度,並且在孩子力所能及範圍內,即使我不在她身邊,其實她知道每天要完成什麼,就會自己安排時間,並且自己想辦法協調玩耍和作業的關係,可能反而加快了寫作業的速度,不再磨磨蹭蹭,其實幫助了做作業這個好習慣的建立。

尹老師認為: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如果孩子一做錯,家長就批評孩子一頓,要求她做出什麼保證,或者由家長直接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動調整的機會。這種調節能力就會慢慢喪失掉。

其實,孩子的這種根據成長中碰到的失誤或問題進行調節的能力,某種意義上也是“自驅力”。是每個孩子天生自帶根據環境自發應對的能力。我們家長不要為了培養孩子形式主義的“自律”,而把孩子天生自帶的“自驅力”給破壞了。

當然,我實踐的“不陪寫作業”並不是完全不管,孩子小時候的學習習慣,還是需要大人加以引導,但需要抓大放小。家長要關心和統籌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分解執行框架等方面,而“監工”這個角色是可以省掉的。

如果你也有“陪寫作業”的煩惱,不妨試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放鬆做個“不陪寫作業”的家長。

———end———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孩子有天賦卻不知如何培養?這份書單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