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親子運動會又要開始了,小林的媽媽帶著他去學校一起參加跑步。小林報的是一個長跑專案,為了這場運動會,小林足足準備了一個月的時間。馬上就要開始比賽了,小林非常緊張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想跑了,我覺得我不行。”
媽媽聽完就鼓勵他:“名次不重要,只要你堅持到跑完就算勝利啦。”說完之後媽媽給了小林一個大大的擁抱,而且還告訴他:“媽媽會在終點迎接你。”哨聲響起比賽開始了,很多孩子跑了一半就堅持不下去了,只有小林堅持到了最後。雖然他沒有跑第一名,但是仍然很開心。
很多孩子做事情之前都會有“我不行”的心理,這會導致孩子失去挑戰事情的信心,最終影響以後的發展。父母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時,一定要像上個案例的媽媽一樣多鼓勵孩子。不過大家也需要明白孩子說這句話背後的原因,這樣才好想出正確的教育方法。
1)孩子面對要求說“我不行”可能出於什麼心理?
孩子說出“我不行”的時候,大多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不自信,這個道理大部分的家長都可以想出來。不過有些孩子也是因為太過於害怕失敗的結果,才會不想進行挑戰。
這一類孩子一般都比較消極,不能積極的應對以後的困難。其實孩子還可能因為想要獲得大人的鼓勵,才主動說“我不行 ”。 上面每一種原因都和家長的教育脫不開直接的關係,我們還是通過具體的例項來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吧。
小明平常在家大大咧咧的,可是一出門或者在人多的地方就變得畏手畏腳了。六一節目校園正在籌備,班主任見他平時活潑開朗是個做小主持的料子,就想推薦小明去嘗試。小明很高興也積極的去練習了,可是彩排的那天出了問題。
臺下背的滾瓜爛熟的小明,上臺一句話也講不出來了。這可急壞了班主任,小明說:“老師,我害怕說不好會讓人笑話。”老師見小明沒有自信又這麼緊張練練安慰、鼓勵他,獲得肯定的小明主持的很順利,贏得了一片掌聲。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小明也是這樣的孩子,他對自己的能力不認可,主持之前打起了退堂鼓。
在一項對1200名小學生的調查中,有關人員發現,其中存在失敗感的孩子達到了25%的概率。這說明不自信這種心理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他們也常常因此感到困擾。
這種“我不行”的心理對於孩子來說是會阻礙進步的,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一定會造成很多不良的影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需要明白問題的關鍵,最終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2)孩子總是說“我不行”會給自己什麼樣的心理暗示?“我不行”是孩子對自身錯誤的一種評價,長此以往這種思想就會根深蒂固的存在孩子的腦海中,在做事情之前孩子就會有退縮的現象。
例如上面的小明就是這樣,私下可以正常的與人交談,可是人多就沒辦法交流。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不自信時會給自己三種心理暗示:自身能力、畏懼結果、不想嘗試。
◇“我不行”暗示孩子的自身能力不行。
正確的自我評價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信心,讓他做事情更有底氣。美國的拿破崙說過:“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他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增值。”
他用自身的經歷驗證了信念的重要性。如果讓孩子一直重複“我不行”的信念,那孩子的未來肯定不如意。
◇錯誤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害怕壞的結果,導致更容易失敗。
經常進行“我不行”心理暗示讓孩子即使是面對挑戰也不能圓滿的完成挑戰。每當他單獨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會在內心不停的否定自己,他在心裡會想:“我不可能做好,壞的結果太可怕了。”這樣不自信的想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有能力也發揮不好。
◇暗示孩子不要嘗試新事物。
碰見稍微有難度的事情孩子就會有退縮的心理,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想做這樣因為沒有結果的事情。慢慢的孩子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接觸新事物也對新事物不會產生興趣。
“我不行” 所產生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停留在原地,變得越來越消沉。很多家長急於讓孩子逃脫這種現象,但是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其實家長應該冷靜下來,幫孩子找正確的方法應對。
3)家長該如何巧用“循序漸進”?☑為孩子建立小目標,讓他完成更有成就感。
制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孩子自身的情況,不少家長有急於求成的心態,所以目標設定的並不科學。目標的積極引導,才能讓孩子建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完成之後也會增強成就感。
☑適當的鼓勵,給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中國大部分家長過於謙虛,所以不會誇獎孩子。可是過度的謙虛也是教育中的一大忌,必要時可還是應該給孩子鼓勵,讓他重拾信心,以便於然後能夠面對更大的挑戰。
☑孩子也有小情緒,需要父母的寬容和諒解。
一個人面對困難的事情都會有焦慮的感覺,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有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包容一下,允許他們宣洩。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可以正確的對他進行引導,目的是讓他積極的面對以後的困難。
改變孩子“我不行”的心理也要多給他一些時間,循序漸進的改變不過多勉強才是正解。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尋找孩子失敗的原因上,這樣才能針對性的進行切入。
育兒就像一場沒有止境的修行,一邊教子一邊學習。